王鉴研究二题:任职廉州考与画论

来源:东方早报
2013-12-23 16:17:36

王鉴研究二题:任职廉州考与画论

  上海博物馆藏王鉴《仿范宽山水轴》

王鉴任职廉州考

王鉴在明末曾出任廉州知府,这是史有明文的,这也是王鉴一生仕宦履历中的重要节点。但历来学者们在王鉴任职廉州的史实上,有几点认识的错误和缺漏,笔者最近对此有一些新的认识,这里提出三个方面的看法,即:第一,关于任职时间的大致推定;第二,关于“待罪”非罪的认识;第三,关于“毖予张公”和“半芳刘公”二人的确认。

首先是关于王鉴出任廉州的具体时间,这是一个十分纠缠的问题,至今仍难有确凿的定论。这一问题的讨论,目前所见有如下几种说法:一、崇祯八年(1635),见《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一六三五乙亥崇祯八年,王鉴知廉州。”但此说具体不知何据。二、崇祯十二年(1639),所据为王鉴《北固山图》自题:“今岁仲夏出守粤东,……己卯(1639)六月。”赵国英《王鉴绘画研究》持此说(见《王鉴绘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三、崇祯十四年(1641),见《廉州府志》卷十六:“王鉴,江南官生,崇祯十四年任。”郑威《王鉴年谱》持此说(载《朵云》1989年第3期第96页)。

以上三种说法,第一种未详何据,姑且不论。第二种看似没有问题,但细究作为依据的《北固山图》,却大可一疑。《北固山图》今藏广东省博物馆,与今藏上海博物馆的《溪山深秀图》是一对“双胞胎”,画面构图与笔墨的细节都完全相同,而《溪山深秀图》笔墨秀润,神采焕然,并自题“仿北苑笔意”,是典型的王鉴仿董源之作。与之相反,《北固山图》笔墨层次板滞僵硬,笔法琐碎,题字书法亦不类王鉴作风。另可置疑者,引首“弇山堂”印篆法刻板,不合明末印风,“玄照”印篆法乖谬不通,生硬做作,如此种种,基本可以确定此作即是摹仿《溪山深秀图》而成的伪品。那么,这段跋文的可靠性就须重新审视了。而第三种说法,来源似乎是相当明确的,却也不能说毫无瑕疵,因为与已知的史实有些龃龉,比如《穰梨馆过眼录》卷三十七著录的王鉴《仿宋人巨幅轴》题跋中明确说“予己卯岁待罪廉阳”,“己卯”为崇祯十二年(1639),“廉阳”即指广东廉州,这就是说崇祯十二年时王鉴已在廉州,那么何来崇祯十四年方始任职廉州的说法呢?

综上所述,王鉴出任廉州知府的具体时间还难作定论,其中比较可信的证据当属“己卯岁待罪廉阳”,而《直隶太仓州志》等均记载王鉴在任廉州仅两年,据此,则认为王鉴于崇祯十二年(1639)至十四年(1641)出任廉州知府的说法相对来说最为可信。巧合的是,真伪存疑的《北固山图》的题跋也指向这一结论,看来此图虽可疑,其跋文或有据,是否这一跋文乃从王鉴的其他作品移录而来?这在伪作中固属常见现象,且存疑待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王鉴题跋中“待罪”一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细加讨论,也就是笔者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待罪”非罪。我们不妨先把《穰梨馆过眼录》卷三十七著录王鉴《仿宋人巨幅轴》的这段题跋完整摘录如下:

“予己卯岁待罪廉阳,正毖予张公节制两粤时也。张公乃大司空半芳刘公之至戚,予素荷司空知遇,为忘年交。张公以司空故,特破格提携,不以属礼相加,予愧无涓埃之报。而廉阳僻处海隅,少簿书鞅掌,每多公暇,仿得宋元诸家四巨帧,欲为张公寿。甫成其半,而张公应少司马之召,遂不及奉赠,至今犹抱耿耿。及予放归,复为贫累,浪迹天涯,萍踪无定,诿置箧中者几十五年。今长夏无事,避暑弇山,偶简出绢素,如对故人,不忍抛弃,稍加涂抹,以竟前工。然余精神消亡,颠毛种种,非复当年矣,掷笔为之惘然。壬辰夏六月既望,娄水王鉴识。”(引自《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三册230页)

“待罪”一词,今人大都据字面理解为“因获罪而等待处分”,这自然是可以的,也能在古籍中找到一些例证,但这一义项在古代却并非典型。相反,“待罪”的另一个含义不易引起注意,却是古人所常用的,即作为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辞源》释“待罪”:“封建时代大臣对帝王陈奏时自谦之词。意谓身居其职而力不胜任,必将获罪,故称待罪。《史记》一○○《季布传》:‘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后来宰辅上奏,往往有待罪政府之语。参阅宋赵升《朝野类要》四。”“待罪”的这一含义,在古籍中更为普遍,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范仲淹《滕君墓志铭》:“予时待罪政府,尝力辩之。”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老夫待罪锦衣,多历年所,门户党援,何代无之?”均同此义,可见这一用法,古代更为普遍。也就是说,“待罪廉阳”,恰恰就是“任职廉阳”的意思,综合跋文下文“特破格提携,不以属礼相加”等词句的语气,可见这一解释更为恰当。

缘于对“待罪”一词的错误理解和对其他史料的不恰当联系,使学者们在王鉴任职廉州的问题上有些误读,更需要加以厘清。

如蔡星仪先生著《王鉴》一书中称:“据他在一幅《仿宋人巨幅轴》上的题跋,我们知道他在崇祯十二年,因为反对‘开采’之恶政而获罪,在廉州等待皇帝的发落,幸亏当时的两粤总督是大司空刘半芳的至戚,刘半芳又与王鉴有交谊,靠着这种关系,由刘半芳出面为他说情,才得免于牢狱之灾,落得个罢官归里的结果。”(蔡星仪《王鉴》,见《中国历代画家大观·清(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