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的艺术创新
中国画的线描意识严重束缚了中国画向前发展。自古以来,中国画艺术表现技法惯用的线描形式,是中国画艺术的一大特色。从中国原始岩画,陶器展示出的线条,直至后来的中国画用线18描法,无不显示出中国画艺术运用线描的技巧。但经过千年的发展,用线的技法水平,早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这就造成了后代的中国画家无论怎样努力改造,变换用线技法,也都未能跨越出中国古代画家用线的规范。
“看到那千万张大同小异的画面构图、一模一样的绘画题材,仿佛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些水,没有零星半点儿的突破,我从心底、‘佩服’甚至‘惊叹不已’,为他们不厌其烦地重复劳作而扼腕叹息!”这是贾廷峰在总结当今画坛艺术家创作状态时,发出的无可奈何的评论。
同样,另一位艺评人士耘夫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再没有比将一门艺术划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更加荒唐的事了。当西方诸强早已取缔了强分专业的美术教育时,我们这一貌似科学的技术手段,注定只能为现代国画赢得世界美术中的尾末名次。在思想缺场的地方,抒情的梦就会茁壮成长。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个民族能够向梅花和竹子这类普通乔木持续一千年地倾注情感的奥秘。然而,不断堆叠的古老经验和慵懒精神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视觉厌倦。
吴齐鸣认为,造成当今中国画这种难以突破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画发展长期以来只遵循一种单纯的艺术思维模式,使多数艺术家认为,中国画离开了“线”将如何去画?他们只认识到绘画术的变革,从未认识到术的变化是来自于“理”。也由于太过重视线条的技巧,也使得中国画1000多年来其题材也只局限在山水,花鸟和人物。而大千世界,题材包罗万象。
“事物发展到高级阶段,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吴齐鸣说。“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性,就比如中国水墨画来说,中国画历来以墨线骨架开局奠基,当这种体系发展到尽头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水墨二字当中的水线构架奠基呢?事物发展到极致,就是穷途末路,墨线骨架的逆向思维就是水线骨架。人们往往被传统的惯性思维受困,走道尽头而不悟道,就是愚昧。”
吴齐鸣常在思考,不同历史时代,绘画艺术所表现的题材也不一样,古人几百年前、1000年前绘画的物象是山水,花鸟,人物,这是与他们当时农耕社会的生产力是紧密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