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与人相处之道
对美国的留恋最直接体现在“还没玩儿够”的Amy一回国就嚷着“我要回去”。回到国内小学的适应远非一件好玩的事,而这除了来自学业和教育的不同,更多地来自于同学间的相处和一种已经自然化的伤害。
“我不想上学。”刚回来的那个学期,Amy总是哭着上学。后来妈妈才从别的家长那里知道插班的Amy受到各个小团体的欺负,是一个后来的、哪里也不属于的外来者。她们会联合在一起排斥她,甚至故意伸脚绊她。
“在国外老师是不允许小孩子之间这样互相欺负的。一点这样的迹象会立刻指出来告诉孩子不能这样,要Be nice。但是这边的老师就是你们自己解决。”Amy妈妈对这个问题印象深刻,“孩子与孩子之间为人相处,所谓道德层面的。老师反而没有指导了。而那边老师对行为处事特别在意。”
在美国,一次表演节目过程中,一个总是爱挑刺的小女孩对着台上向下比大拇指,立刻被老师制止,要她学会对别人友善、应该’thumb up’,并且为这件事还被要求写sorry card给台上的小女孩。
“我们很注重学业,不那么注重道德。Steven在学校学了脏话、回家整天满嘴脏话。一班上的孩子都说脏话,老师也不管。我矫正他现在偶尔还会说。”Steven妈妈说道。
孩子之间的相处以及老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和引导也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上课不好意思回答问题,因为答不对别的同学会嘲笑。”Amy坦率地说。“我不举手,反正老师也不叫我。”Steven愤愤又玩世不恭地说道。
“如果是嘲笑式的笑,在那边(美国)老师肯定会指出来不能那么笑。”Amy妈妈说。 “老师从来不会说谁写的好谁写的不好,老师会让每一个人都读读你写了什么。他不会去judge(判断)。因为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在这个阶段,只要孩子愿意写就可以。不管你写得对与错、好与坏、他就是鼓励你写。”她继而说,“感觉他给每个孩子同样的机会。但是在国内只有“好学生”才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