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兰州大学文化行者“白天鹅”团队与哈萨克族小朋友合影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每一笔款项都有来龙去脉
根据安妮回忆称,2008年试水做普查的时候,兰州还是相当封闭的城市,此类学校的公益活动很难得到社会团体的青睐。“但是基金会一直在支援我们,虽然当时只是小额。”
后来汶川地震,地处灾区的白马藏族有很多庙宇坍塌,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经济重建成为人们的关注重心,宗教建筑的修复则被无期限搁置。为此,兰州大学的志愿者们找到基金会的耿莹会长,会长也同意捐赠他们去帮助当地人修复坍塌的庙宇。如此一来二去,基金会与兰州大学便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磨合中逐渐彼此信任。
尽管如此,“寻找安妮”项目中每一笔款项的来龙去脉都会被写得清清楚楚,每年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给耿莹会长,毫无懈怠。“为了把更多经费投入到裕固族的孩子们身上,我们在一切可以削减志愿者开支的地方绞尽脑汁。”
安妮举例道:“为了节省交通费,志愿者们有直达的大巴不能坐,需要几经周折坐转乘车,折腾下来只便宜几十块钱,但对于我们做项目来讲,几十块钱能给孩子们买很多铅笔和彩纸。甚至在伙食方面,每位志愿者每天的补助只有10元,以当地的物价水平,甚至不够吃一顿饭。我们也不许志愿者喝饮料,不许吃大餐,住宿条件非常简陋,可以洗澡、有张床就算不错。”
安妮在采访中对记者说,社团能够发展到今天跟基金会的支持密不可分,因此他们要把基金会的每一分钱都用对地方。
白天鹅团队:拯救严重断代的传统文化
无独有偶,当裕固族的孩子们面临语言失传的困境时,丝路沿途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哈萨克族,正面临着传统文化失传的危机。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西陲。哈萨克族人能歌善舞,传统文化多样丰富,近年来却面临着传统文学、传统乐器冬不拉、传统手工艺穿珠、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局面。
在哈萨克族的众多文学形式当中,有种名为达斯坦的叙事长诗,其一般配有比较固定的曲谱,主要以口头传播的形式流传下来。由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学艺术的碰撞,使得哈萨克族新一辈的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薄。随着老一辈达斯坦的演唱歌手相继去世,达斯坦演唱者的人数急剧减少,便造成了无人传承的困局。每一位达斯坦歌手的去世,都意味着一部长诗永别人间。
为此,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资助、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志愿者组成的“白天鹅”团队在阿克塞开展了“流动的白宫”——哈萨克族民间艺术和哈萨克医药的调查研究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在阿克塞县城定居的三千多名哈萨克族中,能够演唱达斯坦的人数不足百人,能够背诵较多篇目达斯坦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对此,哈萨克族人海尔别克对记者表示,达斯坦在哈萨克族文化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一部分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达斯坦是什么,更不用说是让他们去背诵,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