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沿线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堪忧,年轻学子伸手援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8-15 13:22:56
哈萨克族不仅面临达斯坦的传承困境,“白天鹅”团队队长张宇诗对记者表示,现在大部分的哈萨克族孩子对重要的传统乐器冬不拉也都不甚了解。为此,“白天鹅”团队组织小朋友们在课堂上学习冬不拉,再与家长沟通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以此去保护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也能加强他们的家庭教育。

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还有刺绣和穿珠,志愿者们在手工课上也会教孩子们这些传统工艺。另外,哈萨克族游牧时居住的毡房是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但是现在他们都不再游牧,已经定居。对此,“白天鹅”团队设计了毡房活动,让孩子、家长和志愿者一起搭建毡房,并以此把家的概念实体化。

名为哈里达尔维克的哈萨克族小朋友对记者说:“志愿者的哥哥姐姐们每次来我都特别开心,他们让传统文化变得有趣!”

实际上,不仅是哈萨克族的孩子,甚至连这些孩子的父母们对本民族的手工艺都不甚熟悉,只有老一辈的族人还能穿珠刺绣,文化传承已经出现了严重断代。张宇诗认为这是一个让孩子和家长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孩子们现在学到的传统文化只是皮毛,并没有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的文化意义。而家长虽然无法掌握其工艺,但这些文化含义却恰恰是家长可以教给孩子的。”

少数民族地区汉化严重

丝绸之路沿线的少数民族为何会面临语言、文化失传危机?对此,安妮表示:“我自己就是裕固族,从我小时候起学校里就实施汉语教育。回到家,由于我的父母在工作环境中熟练使用汉语,因此他们也从来不用裕固语跟我交谈。”

根据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家园社区讲解员介绍,在哈萨克族汉化现象也非常严重。哈萨克族的孩子们与父母之间也会使用汉语交流,并且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在民族习惯上也有很多改变,同时族人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近年来,政府对哈萨克族文化失传现象开始重视,在家园社区组织了一系列针对哈萨克族妇女的穿珠、刺绣培训班,希望能够以此拯救传统文化。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联手兰州大学,多年来也一直在致力于保护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文化多样性。

然而,当语言已经开始失传、传统文化也已开始后继无人的时候,年轻学子们的奋力抢救难免会显得被动而单薄。正如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一直以来的呼吁一样,诸多文化遗产已经危在旦夕,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而华夏的炎黄子孙们切勿等到失去那一刻起,才懂得珍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