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京城”时代的标准是什么?
先来看看近几年内地惊悚片是如何“自我放弃”的,就知道在“后京城”时代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了。
首先是低成本的粗糙制作。“无制作”、“无阵容”、“无故事”可以用来形容大部分内地惊悚片,基本上每部不过千万的投资让这些惊悚片维持在上映水平,更无须论故事内容了。要么就是梦游杀人,要么就是创作幻觉,要么就是双重人格,国产惊悚片一再小瞧观众智商的行为直接导致其口碑溃烂,并让人对其不抱希望。
其次是低级趣味的宣传方式。现如今,大部分惊悚片都会为了炒作话题而在片中加入激情戏份,于是乎,只要是稍带一点裸露镜头,就会被片方放大并植入到影片营销中,从而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虽然每一部稍有话题的影片都能拉来那么一部分观众,但粗糙的品质还是不能让它们的票房创造话题。要想像《京城81号》一样真正做成一部话题电影,还是要靠影片良好的自身品质。
第三是对自身认可度的缺失。惊悚片为何直到《京城81号》出现才被大众关注,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自信心的缺失。惊悚片一直被框在“小众电影”的框架内,小部分的观众群也一直未引起注意,谁知道一部《京城81号》就轻易在第一天突破了惊悚片百万观众的极限,最终吞下4亿票房,这才让业内人惊觉“原来惊悚片市场有这么大!”
别看以往惊悚片的票房都不过亿,但从观众喜好来说,观众对类型片的喜好都是类似的,很多票房不好的惊悚片在网络上都有着超高点击率,这说明观众并非不爱看惊悚片,而是没有质量上佳的惊悚片提供给他们看。网络用户对惊悚片的拥趸则从侧面说明做惊悚片要考虑到票房转化率的问题。如何将网络上的亿万用户转移成亿元票房,这是一个问题。在近期艺恩的产业年会上,有人指出,要想获得较好票房转换率,就必须利用互联网思维,以大数据为基础,对受众有充分认知和精准定位,并在内容上以人为本,才能科学严谨地提高票房转化率。
我们不敢说只要这样做就能获得高票房,但近几年票房高的电影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还是拿《京城81号》来举例,它开创的“后京城”时代的全新标准总结来说就是对互联网思维的合理运用、对用户的精准掌控以及对内容的严格把控。
首先是IP的开发和运营。“IP”是现在电影圈的一个热词,如何提高一个IP的转换率以及将IP价值最大化成了所有电影人心向往之的问题,正是在原有IP的影响力下,电影才会未映先热,引爆话题讨论。而在惊悚片界,IP也变得越来越热门。除了《京城81号》对“鬼宅IP”的运营外,《盗墓笔记》、《鬼吹灯》这两部大热悬疑惊悚电影也是在原著IP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近期的另一部惊悚片《三更车库》则选择了系列电影IP,在经典惊悚片《三更1》、《三更2》的基础上,推出了现在的《三更车库》。《三更车库》除了有经典惊悚片IP作为票房基础外,其对港式惊悚的回归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其次是非IP用户的精准引导。《京城81号》固然因为“鬼宅”本身拥有一定的观众群,但还有很大一部分观众对此IP并不了解。在综合用户特征后,《京城81号》的宣传方选择将“鬼宅”话题推广到全国,而非死死套在“京城鬼宅”上,比如用“我身边的鬼宅”等话题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此外,《京城81号》还首次全面开发了“东方惊悚风”,对观众感兴趣的东方灵异传说进行了立体化诠释,这一点是以往惊悚片无法做到的,也跳出了原有的“鬼宅”框架,引出更多观众喜欢的元素。
第三是对内容和品质的严格把控,也就是以人为本。这一点相信观众已经通过《京城81号》的品质提升感受到了,该片精致的3D视效、有突破性的惊悚故事、有级别的主演阵容第一次让观众对惊悚片产生“大片”的感觉,也第一次让惊悚片成为一种时尚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