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紧任务急——硬着头皮上!
“有几天导演白天拍戏晚上通宵改剧本,这个项目我让导演受苦了”
记者:《红高粱》这个项目上马得比较仓促,据说郑晓龙导演7月份才决定执导筒,但是为了赶高粱的时节9月份就要正式开拍,时间这么仓促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曹平:当时山东台找到我,想请导演拍这部戏。我就去跟导演沟通,当时导演也特别犹豫,我心里也是挺打鼓的。那么多作品珠玉在前,总觉得难度挺大。我们是5月份拿到的剧本大纲,看了之后觉得剧本改编非常好,人物特别鲜活。所以我就一直不停地做导演的工作,我还是觉得导演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个项目我作为制片人,觉得它在市场上是一定会有反响的,我们这个团队也是可以挑战的。所以到了7月中旬,导演才基本上答应,9月份就要开机。其实我们当时犹豫的一个特别大的原因,因为剧本创作对我们来说每一次起码得两三年,最短的也一年多,我们5月份看到的还是一个剧本大纲,9月份就要开机,所以我们觉得时间太仓促了。
记者:最后完整的剧本导演是什么时候拿到的?
曹平:开机前,9月初吧。赵冬苓老师是陆陆续续给我们的,那么拿过来导演也是接着改,都是走的流水作业,边选演员,边改剧本,特别的辛苦,真是硬着头皮上了。
记者:看郑导在之前的采访时说,我一咬牙就接了吧,大不了就少睡觉呗。所以晓龙导演当时是怎样一个工作状态?
曹平:就是完全逼上梁山,接下了这个活就不能有任何懈怠,必须全力以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定演员,组建团队,然后服化道开始制作。开机的前一天晚上,高粱地的置景才全部完成,真的是争分夺秒。开机了之后,导演都还在改剧本,有几天晚上通宵改,白天还要拍戏。真的,有时候我都觉得特别不好受,就觉得这个项目我让导演受苦了,是我动员导演接的,有点绑架的意思。
记者:导演他一直在改剧本,他觉得剧本哪些地方需要调整?
曹平:赵冬苓老师的剧本基础非常好,人物关系构建也特别好,大家看了都特别喜欢。可能导演改剧本主要是在一些细节上,做一些逻辑的疏通,有些情节的重复也做了调整。
记者:这个项目这么仓促地上马,前期筹备是在一个赶工的状态,于此您有留下遗憾吗?
曹平:虽然《红高粱》前期的筹备时间很短,项目比较仓促地上马,但我们拍摄时都很严谨,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唯一遗憾的就是剧本创作时间有点短,如果再多给我们两三个月时间,好好磨磨剧本润润色,可能还会更好。
记者:您觉得需要再细细打磨的地方是哪儿?
曹平:细节和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