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舞”演出照
一、大河之舞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大河之舞在20年前诞生之初,得到了众多的质疑,很多媒体和专家纷纷拍砖,认为大河之舞的出现,对于爱尔兰文化传统是一次致命性的打击。
传统的爱尔兰踢踏舞,讲究的是又挺又直,保持上半生不懂,下半身经过跳跃,交叉,快速击打地面,上静下动,体现了爱尔兰人不动如松,稳健自信的性格。大河之舞的出现,第一次把舞者的上半身解放出来,他们可以上肢舒展,可以表情丰富,可以自由抒发。这无疑大大的增强了爱尔兰踢踏舞的表现力,更加自由奔放充满活力。在大之舞出现前,爱尔兰踢踏舞作为文化遗产,越来越少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都不愿意再去学习。而大河之舞出现后,散落在世界各地爱尔兰裔族群,年轻一代重新开始学习爱尔兰踢踏舞,甚至成为年轻一代爱尔兰人的风潮。
传统文化在经过现代化的改良之后,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大河之舞实现民族文化国际化
文化走出去,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内在诉求。但是民族文化,如何能够走出去,获得其他文化区的认可,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什么样的文化,都应该反映的是人类某些共性的东西。
大河之舞上半场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围着太阳起舞”开始,到英雄的库哈伦,到雷电之舞,火舞,到最后的大河之舞,风火雷电,表达了爱尔兰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这无疑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而下半场爱尔兰人远渡重洋去开辟新世界,并且在新世界里和其他文化相碰撞,共融共通,竞争生存。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地球村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面对异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又反映了这个全球化时代的特质。
正是因为这些共性的文化表达,实现了爱尔兰踢踏舞的国际化。一个民族化的手段和表达,实现的是人类共同的问题。认同与否,我们都站在同一个理解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