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美人与英国记者的爱恋——一段不为人知的泰坦尼克故事

作者:爱新闻 耿媛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1-07 10:44:05

和平、爱和理解就是他的全部追求。她心里觉得有愧于他,为报社写了一篇有关两人相遇的短篇文章。

两年后,一战爆发,在俄国则演变成了一场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血腥的沙皇政权,而十月革命建立的新政权更加残暴。1917年政变演变成了一场长达数年的内战,我们家不得不离开莫斯科,先是逃向南方,而后飞往国外。我的父亲那时仅仅两岁,搭乘从敖德萨(Odessa)出发的最后一班航船离开了俄罗斯,阿纳斯塔西娅·罗曼诺芙娜仍留在莫斯科,向年幼的孙子告别。在那时,人们没有食物,无法取暖,穿着衣服入睡,任何能用来当燃料的东西都被烧掉。

在“合理划分居住面积”的口号下,一些陌生人搬进了阿纳斯塔西娅·罗曼诺芙娜的公寓。她本可以把自己的房子献给革命者们做战地医院,但她并不喜欢这些人未征求她的同意就闯入家中。甚至有一次,一名士兵从她的档案文件里翻找出一张纸,要用它来引燃炉子,她在最后一刻从士兵手中抢救回了它,那是登有她记述斯特德文章的报纸!“黑夜里无边无际的海洋”,这位曾经貌美如花的女人想起斯特德的话,不禁再次落泪。

这是阿纳斯塔西娅·罗曼诺芙娜在此后十年里唯一的一次掉泪。她的别墅再也不属于她,陌生的士兵们在公寓里出入自如。她卖掉礼帽和衣裙换取现金,向餐厅的主厨买面粉以裹腹,可曾想她过去在那家餐厅里戴着她卖掉的那顶礼帽,笑靥如花、楚楚动人。那些仰慕她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们都已被遣往西伯利亚,其中幸运的几个被流放国外。她将一生仅有的白色花束放在了丈夫的墓前。

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Alexander Blok)用一个怪诞而近似赞许的词语评价泰坦尼克沉船一事。“大海还是那样生龙活虎”,他沾沾自喜地写道。对于亚历山大·勃洛克来说,现代文明虚假压抑,充斥着谎言。他希望自然的力量可以结束它,而在他看来,黑暗无边、变幻莫测、深不见底的海洋就是这种自然力的代表。他连同许多同时代的人一样,都把革命视作一种净化心灵和解放思想的开始、一种不受控制、远古狂野的野性本能。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载满酒足饭饱的船客,将漫步在灯下柔和的地毯上,驶入了深海,这才是“文明”的样子。

欧洲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纷至沓来,蒸汽机、电话、电力、甚至飞机(天哪,这是最不可思议的)前所未有地发展,人最终战胜了自然,欧洲文明似乎在这时达到了顶峰。但也正是在此时,一切都坍塌破碎,所有国家陷入不可理喻的血腥残暴之中,世界大战爆发,暴乱吞噬了一切,世界秩序崩塌,整个世界面目全非。

只有极少数异常敏锐的人感知到了这一点。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象征着他们眼中的“文明”世界的消失。

人为的小疏忽,人算不如天算的巧合,比头大不了多少的洞,种种机缘巧合促成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而一名不满萨拉热窝政权的民族主义青年射出的一颗子弹导致了一战的爆发。你或许认为这一切本可以避免,毕竟大家都有做好事的欲望和信仰,比如威廉·斯特德,他去的地方不是别处,而是举行停战会议的美国;还有阿纳斯塔西娅·罗曼诺芙娜,她帮助的那些革命者们希望全人类都能享有和平和幸福。

保守派们希望国家保守且安宁,革命派们希望国家革命且美好。然而,大海发力之时,混乱肆虐,吞噬了一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