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始
蒙斯美术馆(Beaux-Arts Mons)日前举办了一场名为《博里纳日的梵·高》(Van Gogh in the Borinage)的新展览。 (蒙斯当选2015年“欧洲文化之都”。)展览资料显示,梵高初来乍到,流连博里纳日近两年,直至1880年10月才返回布鲁塞尔。尽管成为传道士的抱负最终破灭,他的生活后来变得一塌糊涂,乃至他的妹妹一度劝说他接受再培训,成为一个面包师,博里纳日依旧对梵·高未来的成就奠定不可取代的基础。因为正是在这里,梵·高受到弟弟提奥(Theo)的启发,决心成为一名画家。
这一点确实令人惊讶,梵·高在博里纳日的经历,似乎为他未来十年所痴迷的画作主题和主旨确立了模版。这个模版一直持续到1890年夏,直到他用一颗子弹射向自己的胸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如既往,梵·高在博里纳日的生活充满坎坷。他住在一个破烂棚屋里,大部分财物用于赈济他人,身上的漂亮衣服都换成了实用的“博里”工服。何其不幸,他缺乏演说天赋,每一场集会仅寥寥几人出席。还有一个更加实际的语言障碍,让他与本地矿工之间建立联系变得难上加难。梵·高一丝一毫也听不懂本地矿工连珠炮似的“瓦隆法语”方言,而当他试图用法语与矿工们交流时,他们又嫌他的法语过于正式繁琐。1879年7月,在梵·高到达此地仅半年后,他遇到了另一个挫折:教会终止了他的传道士试用合同,这使他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怀疑。
文森特·梵·高1889年作品《夜晚》(La veillée)
就在这个极其艰苦的时刻,26岁的梵·高试着开始画画。他的宗教热情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他对绘画练习的热衷。“我常怀念绘画之乡。”他在1880年夏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可能是在暗示他怀念自己还是艺术品经销商时的日子,可以与艺术作品朝夕相对。同年秋天,他从博里纳日动身,赴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s Beaux-Arts)学习人体素描,从此踏上绘画之路,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