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正为一部电影项目做初步撰稿。导演声名远望,让我非常敬佩。我甚至——本能地——称他为“总管”。有一次,我们在一座改装成豪华酒店的卢瓦尔河(Loire,法国中部)城堡会面就餐。那是个黄昏时分,空气中弥漫着香草束的芬芳,我们悠然自得地坐着,聆听蝉鸣,品味丰盛的佳肴,不知怎么就谈到了要不要孩子这个话题。我脱口而出的话实在失礼:“我都不知道如果没有孩子我会怎样——我是说,我可能最后会以收藏瓷器为生,或是做些其他类似的奇奇怪怪的事!”那一瞬间时间凝固了,我看到导演和他妻子的脸上都带着怒气。最后导演说:“我们俩没有孩子,也没有收藏瓷器,或是做其他类似的事!”其实这些我早已清楚,只是被我粗鲁地遗忘了。
不用说,我和“总管”的电影合作项目戛然而止——就像随着孩子的出生,有孩子的人和没孩子的人突然就不再意气相投。我曾告诉那些计划首次为人父母的人,这种体验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和哲学上的,理由如下:没有孩子的人,就好比一部必要时可以重写的小说。是的,没错,你当然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但只有孩子才是你保持不变的情感需求,不可改写,也无法撤销。我们都知道,稳定常规的环境有利于婴儿的茁壮成长,而在婴儿成长环境中,还有什么比反复多变的父母更加不稳定的因素呢?有忧心忡忡的评论员指出,青少年怀孕的原因是她们希望有人能无条件地爱自己。实际上,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需求——因为人人都渴望被爱,爱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一点毋庸置疑。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做自己,一个独立完整的自己,而不是在眼花缭乱中迷失了方向。
由此断定,如果没有孩子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更自由,那是因为他们可以重新改造自身。而对于我们之中那些选择维持现状的人(可能是为生育所迫),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标志着一次无法逃避的紧张束缚。你可能以为,这意味着成为父母总会伴随着性格的成熟和稳定。其实不然,一切没有这么简单。新晋父母们常常会为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本能需求而苦苦挣扎,疯狂地想要逃出阴影——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我第一个孩子在我28岁那年出生,第二个是30岁那年,第三个是36岁生日那天,第四个是在40岁生日前六周。因此,我成年后的大多数时间不是在照顾孩子,就是在逃避——尽管作为我孩子的母亲,我并不想承认这一点。但那时,我一个前银行抢劫犯朋友对我说:“如果你受不了刑,有种别留下案底。”
但不管是悉心照顾还是敷衍了事,有一个问题都无法回避: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行动上,不论为人母的状态意味着什么,在抚养孩子期间,我的紧张束缚感不断堆积,而如今我们对生育的价值观也渐渐成为一个问题。这应该不是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如今英国的出生率已经开始稳步下降。我母亲那个年代,超过九成的女性至少会生一个孩子。而我自己这代人,概率已经不到八成。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尽管如此,在我们登记(有无子女)时,也不过就是把“有”改成“无”。有些选择不生孩子的朋友把我们这些人叫做“饲养员”。无疑,这种说法带有轻视,似在暗示他们从我们摸爬滚打的肮脏和混乱中得到自由和解放,也许抿着陈酿香槟,漫步林荫大道,逐渐扩大资产,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