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理解
自1999年,印度考古研究机构成员拉杰德奥·辛格(Rajdeo Singh)采取日本传入新方式,加以印度艺术家精妙的透视手法、绘影方式和其它3-D技术例如阿富汗的青金石等晔石的运用,揭示公元1世纪许多壁画浓烈的色彩和纯粹的美。
为迎合希望身临其境的游客所建造的一组复制石窟(图源:罗伯特·普雷斯顿摄/Alamy图库)
他们这一精细的复原工作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过去200年间从未能得到解答。过去的艺术家是怎样在这些佛殿、僧院黑暗的壁凹里面准确运用颜色,画得这么好的?同样,在约公元460年到公元500年哈里森那王(emperor Harisena)统治的伐卡塔卡王朝(Vakataka dynasty)中,这么多建筑家、石匠、雕塑家和画家是怎样在受到商人和朝臣的雇佣下,不失创意去建造这个辉煌的洞窟的?还有,在伐卡塔卡王朝及其对佛教艺术的支持覆灭前的短短几年,阿旃陀洞窟占地如此宽广,它真的可以作为一个安静的冥想圣地吗?
过去两个世纪的考古冒险试着去解答这些问题,去揭露、记录和保存这个佛教艺术创新盛典。这些艺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阿旃陀洞窟的名望,不断吸引着游客前来一窥芳容。2013年,孟买本土设计师拉凯什·拉索德(Rakesh Rathod)创造了4个复制洞窟,置于离岩壁4千米(约2.5公里)外的游客中心开放参观。拉索德意在减少前往宝贵的佛殿和僧院的游客数量。
然而复制洞窟未能达到原定目的,很明显游客更想去真正的洞窟,尽管如今很多游客长途跋涉,却沉浸在阿旃陀途中的集市和小吃摊中。
但是其中一个洞窟中那尊安详的卧佛雕塑,那尊冬夏至日光照耀着的祷佛像,那摄人心魂的建筑和扣人心弦的美丽壁画将阿旃陀洞窟捧到了世界焦点的顶峰。阿旃陀洞窟也许是一块旅游吸金石,然而多亏文物保护者世世代代的努力,阿旃陀洞窟得而留存,人们方有机会在此一窥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