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音乐教育

作者:爱新闻 曾乐怡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4-20 15:15:36

嘻哈音乐揭示了美国种族主义时期的什么问题?它又是如何成为一种有用的教学工具?

嘻哈音乐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会用到嘻哈音乐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表达。它最近一次出现在课堂是上周三,当时我正和学生们讨论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2008年首次竞选时为自己的“黑人”特征定义和辩护的演讲——《缔造更加完美的联邦》(A More Perfect Union),此前我并无计划,我们的探讨也流于表面。这个学期,我要教学生将演讲(一种口语艺术形式)与诗歌结合起来以应对考试,并且培养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引喻,想象,以及如何以叙事人的角度进行互动。

嘻哈音乐总有办法融入到我们的讨论中。那时,我和学生正在探究奥巴马对美国种族主义特征的见解,有个叫夸梅(Kwame)的学生——一位20多岁的黑人音乐家,提到西格玛·阿拉法·伊普西龙兄弟会(SAE fraternity)的视频,作为现代种族歧视的例子。夸梅好奇的是,这些学生是否真的是种族主义者,还是他们只是在模仿美国长期以来惯用的语言。奥巴马在演讲中表达了对有种族主义倾向的白人外祖母的爱意和包容,似乎是想借此告诉我们,种族歧视这种恶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个人性格的唯一决定因素。“这些学生大概没有意识到自己说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只是有些糊涂,”夸梅总结道。“他们之中不会有人敢对足球队里的黑人少年说这些话。”

几乎所有人都同意这一见解。接着,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了坦率而有趣的交谈,这时老师的职责就是静静地站在一旁,不去打扰他们,只在必要时发表见解,并且不能带有种族主义色彩。为了更好地诠释,我要说明一点,我在皇后社区学院(Queen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的学生都是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他们的年龄不同,文化各异,但是都没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

为了进一步的讨论,我提到了此视频引发的争论的最新情况。在课前几小时,晨间新闻节目《早安,乔》(Morning Joe)的主持人在某环节暗指嘻哈音乐难辞其咎,因为该说唱视频中使用了煽动性语言,换言之,那首歌使用了“黑鬼”等侮辱性的字眼(n-word)。(后来,《早安,乔》节目发表了公开道歉,并承认该包含谴责性语言的视频不该成为众矢之的。)

“这只是一个词,”其中一名学生说。“如果你总是听到这个词,它怎么会带有种族主义色彩呢,”另一名学生说。最终,他们几乎一致同意:如果黑人想让别人不再说这个词,他们自己应该先停止使用这个词。当其中一个来自波多黎各(Puerto Rican)的学生讲到该视频与他的现实情况完全无关的时候,大家的谈论戛然而止。夸梅并没有感到不屑或是冒犯。“这倒是真的。这是你整个学期讲得最真实的事情了。”

我和学生们在集体对话中没有讨论的是——嘻哈音乐究竟教给了我们什么?它对种族主义的影响中,究竟有着何种潜在或是明显的力量?推特上的黑人社区(Black Twitter)——一群非官方组织的黑人推特用户,几乎立刻对《早安,乔》的错误逻辑予以讽刺的回应,他们在推文加上标签“#说唱乐导致奴隶制”(#RapAlbumsThatCausedSlavery),不可思议的是,后来该标签还真成为了以奴隶为主题的专辑名称。例如,肯德里克·拉马尔(Kendrick Lamar)的专辑《好孩子,坏城市》(good kid, m.A.A.d city)被人们改编成《好奴隶,坏棉花》(good slave, m.A.A.d cotton)和《好昆塔,坏鞭子》(good kunta, m.A.A.d)。这些巧妙的重组是很好的起点,但我想进一步探究。更清楚地说,我并不打算用长篇大论研究嘻哈音乐的教育性。我只是想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运用它来教学,它教会了我什么,以及它揭示了美国种族主义时期的什么问题。

至少,嘻哈音乐可以教授语言,特别是美国黑人那种独特的腔调。有些人称其为美国黑人英语(Ebonics),也有人称其为非裔美籍方言英语(African 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而我将其定义为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这源自于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文章《如果黑人英语不是一门语言,请告诉我,什么才是?》(If Black English Ain’t a Language Than Tell Me What Is?)。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