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亚特兰大何以成为科幻片的拍摄地?

作者:爱新闻 刘晓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7-31 16:56:22

海斯还认为电影制作者运用上层建筑象征社会正在构建或倒塌,以及概念结构太偏离,无法成为主导反乌托邦剧情的集体象征。波特曼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适合电影拍摄,因为他的设计哲学兼具现代主义与野兽派艺术,这是从他的前辈们如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传到他这一代的。二者力求把功能性和社区属性融入他们的建筑。

20世纪40年代后期,波特曼在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修读建筑学学位。当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前往该大学进行访问。波特曼向赖特请教。赖特是著名的建筑师,他对波特曼说,“年轻人,去问爱默生吧。”于是,波特曼就着手调整自己设计图的比例,并且相信自己的设计——这奠定了他的设计方向,最终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人文主义风格。另外,这也使他不至于在后来设计混用商业楼、办公楼和高档酒店时过深地陷入后现代主义。

80年代的亚特兰大何以成为科幻片的拍摄地?

“了解我们是如何使用和感受建筑,这是很重要的。”波特曼在一次采访中告诉我。那次采访是在波特曼其中一间办公室进行的。该办公室还是他自己设计的,坐落在亚特兰大60层高的太阳信托广场(SunTrust Plaza)里。“建筑服务于,而不是人类服务建筑。我认为建筑师们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整体思考建筑是如何影响人们这一问题。希望我们正在前进的路上,将我们的物质世界打造成以人为中心的环境。建筑塑造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建筑师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

那些年,波特曼受到很多批评家的非议。他们中许多人说他的孤立结构与城市生活的真正活力与社区属性相违背。但当他的设计不断成形,建筑界和城市机构都开始重新审视他的作品。2009年,高等艺术博物馆(The High Museum of Art)举办了一次波特曼回顾展;2011年,波特曼是纪录片《建筑的一生》(A Life of Building)的主人公;2013年,在一次亚特兰大颁奖礼上,亚特兰大原市长、联合国美国大使安德鲁·杨(Andrew Young)为其颁奖。据亚特兰大商业报(The Atlanta Business Chronicle)报道,安德鲁称波特曼为艺术家,“一位相信自己能够由无生有的人”。

波特曼的建筑也许不像他同时代的某些建筑师的那样出名,但他的建筑比大多数出自他人之手的建筑更多出现在荧幕里。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s)和贝聿铭(I.M. Pei)凭借怪诞的红极一时的建筑设计享誉世界,而波特曼似乎并不那么在乎自己是否脱颖而出。他的外表被强力和尖锐所锻造,但他的心却是强大的。不愿随波逐流,他在名流中自己创造出一席之地。圆圈、天窗、安静的角落、悦人的重复形状——这些都是他会与建筑师路易斯·卡恩(Louis Kahn)和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这类人分享的事物。波特曼精通几何学,但他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永不会让几何占据上风。“寻找爱默生,”赖特的声音在回响。如果一栋建筑不以人为本,它就不再是建筑。那样的话,不如把它留在剪辑室的地板上吧。

80年代的亚特兰大何以成为科幻片的拍摄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