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司徒”离开《每日秀》,观众该何去何从

作者:爱新闻 陈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8-07 13:58:41

“囧司徒”离开《每日秀》,观众该何去何从
在主持《每日秀》的第16个年头,“囧司徒”宣布离职。

一档电视节目的终结,总会伴随着幼稚却又意味深长的伤心历程。节目历时越长,粉丝群就越投入,最后也就哭得越大声。身为喜剧中心(Comedy Central)《每日秀》(The Daily Show)的主持人,8月6日,“囧司徒”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的离开却是前人无可比拟的。一段具有非凡文化意义的旅程就这么结束了,比一般栏目的停播更令人伤心。

即便这位52岁的主持人近半年前就已明确宣布将要离开(“带有丝毫躁动不安的主持人都配不上这档节目,也配不上你们这些观众”),他的铁杆观众依然对此说不:“他怎么能就这么离开我们?”

“囧司徒”怎能忍心离开呢?他能放得下正冲向2016大选的那满满一车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吗,能放得下那些令他无法抗拒的笑料吗?他能抗拒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竞选总统时层出不穷的笑话吗?况且,他能放得下笑果累累却又不怎么大肆宣扬的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竞选运动吗?

有别于最近其他深夜秀的终结,说到《囧司徒每日秀》的结束,我收到的一些观众来信对此不仅是感伤,更是深切地担忧。这些人已经开始依赖“囧司徒”及其才华横溢的工作人员,把他们当做可靠的信息来源。在他们眼中,“囧司徒”就是那盏在绝望的黑暗隧道中照亮前路的明灯。

1999年,“囧司徒”从克雷格·基尔伯恩(Craig Kilborn)那里接手了《每日秀》。但在大众记忆中,他和《每日秀》是在2000年那场势均力敌的总统大选之后变得必不可少的,大选后期怪事丛生——《每日秀》称之为“优柔寡断的2000年”。

“囧司徒”离开《每日秀》,观众该何去何从 整整一代人不只把“囧司徒”当作一个喜剧/脱口秀主持人,而是当作他们心中的爱德华·R·默罗(Edward R. Murrow)和马克·吐温(Mark Twain)。如果你还是无法理解,不妨做做算术:假设2000年大选时你18岁,第一次投票(或者你正打算投票,被电视上各种拉选票的广告鼓动,也不知该选谁好),那么你现在已经30好几了。如果不是“囧司徒”每晚拿政治惯例与老套庸俗的媒体报道所做的串烧,总统大选是不会露出真面目的。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每个人都停下来质疑(总共花了大概十亿分之一秒),在举国悲恸的严肃时刻,讽刺和调侃在其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当时,“囧司徒”将布什的战鼓声谱成旋律,并将其拆穿,《每日秀》的观众也随之翻了倍。

当时,半数美国人成群结队地加入了福克斯新闻(Fox News)的阵营,劲头十足地支持强硬外交政策。而比较忧郁的另一半,则开始互相发送电子邮件,发表博客文章,讨论前一晚《每日秀》骂得最漂亮的那一击。

2004年总统大选开始时,“囧司徒”的观众对《每日秀》的依赖,就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反战活动依赖音乐一样。“囧司徒”和他的写手们技艺臻于成熟,能闪电般迅速地从当天新闻中找出驳斥点。但他们并从不老调重弹,而是掌握视频片段拼贴的形式——超级剪辑——通过政客或评论员本人的话或是其说话的方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能对他们进行指摘奚落。

超级剪辑非常有力地将党派的谈话要点浓缩成疯子般重复的胡言乱语,就如沁人心脾的解毒剂般,专门针对当时那些对于外交政策和战争贩子含糊其辞、毫无说服力的报道。在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播放完毕后,“囧司徒”甚至无需点出笑点,只需假笑一下然后进广告就行了。

2005年,美国陷入伊拉克及阿富汗战争泥沼。那段苦难岁月里,《每日秀》及喜剧中心萌生了一个想法,用一个自负自大的保守党形象(史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扮演)来主持《扣扣熊报道》(The Colbert Report),假装与《每日秀》抗衡,平衡其每晚给观众灌输的当权者思想。实际上,这样做背后的目的——后来也的确大获成功——是要在本已存在的讽刺上进一步展开巧妙地讽刺。YouTube也在2005年问世,成为无数人的代言人,其中很多人相当有技巧,做着和《每日秀》同样的事:搜寻旧的新闻片段并拼合在一起,放在当下的新闻语境中看,就会产生打脸的效果(同时也非常搞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