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的生活年代,体察基督教信徒的别样人生,感悟尼日利亚讽刺文学的独特艺术。简·恰巴塔里(Jane Ciabattari)向广大读者推荐了三月必备书单。
埃德娜·奥布莱恩(Edna O’Brien):《小红椅》(The Little Red Chairs)
在这部最新力作中,奥布莱恩将视角放在了1992年塞拉耶佛围城(Siege of Sarajevo)事件和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大屠杀上,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种族清洗”政策的罪恶。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Cloonoila的爱尔兰村庄里,这里“与世隔绝,严寒闭塞”。从黑山共和国(Montenegro)远道而来的弗拉德(Vlad)走进这个村庄,自称是名医师。弗拉德风度翩翩,很快便吸引了已婚女子菲德尔玛·麦克布赖德(Fidelma McBride)的注意。不久之后,弗拉德被指控为战犯遭人逮捕。菲德尔玛沦为了贱民,在一次报复袭击中,她身受重伤,被流放到伦敦,并成为了弗拉德在海牙(The Hague)审讯时的证人。“若不能弄清真相,我绝不会回到家乡。”菲德尔玛想。奥布莱恩凭借其超凡的叙事才能,挖掘出了人性之恶。(图片来源:Little, Brown)
克莱尔·哈曼(Claire Harman):《夏洛特·勃朗特:炽热的心》(Charlotte Brontë: A Fiery Heart)
作为一名传记作者,哈曼曾推出过有关西尔维娅·汤森·沃纳(Sylvia Townsend Warner),范妮·尼(Fanny Burney)以及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传记作品。在夏洛特·勃朗特诞辰两百周年之际,哈曼又推新作,在书中详尽地回顾了勃朗特一生的经历及成就。哈曼文笔精湛,从勃朗特的文学成就谈到其背后的故事,揭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勃朗特早年卧病在床的经历,对于其小说女主人公“早年亡母、漂泊无依、渴求家人关爱”的形象也给出了合理解释。在勃朗特的母亲死后,她的父亲变得“易怒、迷惘和苦痛”,这一形象在小说《简·爱》(Jane Eyre)中有所体现,这也是勃朗特首次采用第一人称站在孩子的视角进行写作。勃朗特小说中不乏男女缱绻之情,其灵感何来?哈曼在书中透露,这一切源于勃朗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位已婚男子,这份压抑在心的爱令她深陷忏悔之中。本书记载了这位受人爱戴的作家一生的幸福回忆录。(图片来源:Knopf)
郑沿(Jung Yun):《庇护所》(Shelter)
景朝(Kyung Cho)和妻子吉莉恩(Gillian)以及儿子纳桑(Nathan)正处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景朝荣升为教授,事业慢慢步入正轨,但他和吉莉恩却陷入了债务危机。他们请来房产经纪人为房子估价,却意外得知房价“缩水”,亏损连连。债务危机的阴云还未消散,又一打击接踵而来:景朝的母亲梅(Mae)突然出现在他家的后院里,全身赤裸,满是淤青和受虐的伤痕。景朝试图解开过去的24小时里发生在母亲身上的惊天谜团。在景朝寻找真相的过程里,悬念丛生,情节跌宕。这个大家庭中的所有人都在寻找着生活上的平衡点,此时景朝童年的创伤记忆却突然浮现心头。《庇护所》是本书作者郑沿的第一部悬疑启示性小说。(图片来源:Picad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