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翌1987年作品《第二状态》
这一部分展示出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思考。在这个时期,艺术家对中国政治环境持批判态度。
张晓刚1998年作品《血缘——大家庭17号1998年》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1990至1999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检视其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化情境中的实践。艺术家对文化身份产生焦虑,于是便开始探索更为激进的艺术主题和创作技艺。
郑国谷1993年作品《我和我的老师》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城市化和市场化发展,中国艺术家意图在新的国际化潮流中重新自我定位。
曹斐2006年作品《谁的乌托邦?》
第三部分展出二十一世纪至今的艺术作品,关注2008年奥运会前后的艺术创作,展示艺术家对社会环境飞速变化的艺术回应。
前瑞士驻华大使乌利•希克博士(Uli Sigg)是世界著名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在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