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导演都对弗兰肯斯坦如此着迷?

作者:爱新闻 姚嘉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4-15 17:12:54

为什么导演都对弗兰肯斯坦如此着迷?

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导演都尝试抓住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巨作当中的精髓。奥利弗·非佛(Oliver Pfeiffer)却发现他们拍出来的电影参差不齐。

“看!它动了,它活了,它活了……它活过来!噢,感谢上帝!现在我终于知道当上帝是什么感受了!”

在詹姆斯·惠尔(James Whale)执导的电影《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31)中,科林·克利夫(Colin Clive)的一声怒吼让观众记住了他,这已经有85年了。但是,雪莱这部19世纪的创作不断被后人改编,翻拍次数十分惊人。

今年是雪莱构思这一故事的200周年。显然,从电影面世起,导演们就被雪莱的故事吸引了,但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着迷?

惠尔在1931年接受《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采访时说:“它给了我涉足惊悚题材的机会。试着把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得真实可信,我觉得很有趣。”

一百多年过去了,导演们仍然能被这个故事吸引,不仅是因为他们病态的好奇心,更多的是人类干涉自然、把知识用于作善或作恶这个故事精髓令人痴迷。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不乏恐怖故事、凄惨爱情故事、令人悚然的悬念。元素的多样性让其可以演变成全球巡演剧、室内剧,或者被改编成滑稽的喜剧、异想天开的动画。

为什么导演都对弗兰肯斯坦如此着迷?

肯·罗素(Ken Russell)于1986年执导的恐怖片《歌德夜谭》(Gothic),朱利安·山德斯(Julian Sands)(左)饰演帕西·雪莱(Percy Shelley),娜塔莎·理查德森(Natasha Richardson)饰演玛丽·雪莱,加布里埃尔·伯恩(Gabriel Byrne)饰演拜伦(Lord Byron)(图片源自:阿拉米)

在《歌德夜谭》(Gothic)中,导演肯·罗素把小说的创作过程戏剧化。剧中,小说《弗兰肯斯坦》里的怪物角色是在1816年的夏天于瑞士日内瓦湖畔诞生的,那一晚,19世纪的文学巨匠——拜伦、玛丽·古德温(Mary Goodwin)(后更名为玛丽·雪莱)、她后来的丈夫雪莱,以及吸血鬼创造者约翰·波利多(John William Polidori)——聚到了一起,分享德国鬼故事。毛骨悚然的故事刺激到聚会主人拜伦,拜伦决定挑战一下这几位贵客,看谁能讲出最恐怖的故事。正当大家都文思枯竭的时候,玛丽·雪莱开始说起了最近热议的能让尸体复活的电疗法(用电刺激人体使肌肉收缩)。她将这一想法套入科学怪人的驱壳,这位科学家试图通过创造新的生命来糊弄死神。雪莱小说中扭曲的科学天才就这样诞生了。

从200多年前那个关键的夏天起,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就在文化意识里根深蒂固,很难想象这一矛盾体让早些年代的人感到多震惊。

其实这本书在1818年出版时受到了不少轻蔑,复活死人的主题让人们感到厌恶。然而这一邪恶的怪人已渗入到社会中,激起了人们对科学的恐惧,人们害怕科学会造成道德难题或者恶劣的后果。直到20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恐惧依然存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