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远的沙漠堡垒,军需官以利亚实( Eliashib)接到书面指示——数封用墨水在陶器上写的信。信上要求他为驻扎在犹太古国的军队输送粮食。
葡萄酒、面粉和油——这些要求听起来就像是普普通通的购物清单,虽然来自古代。最新的一份笔迹鉴定表明,第一圣殿时期(the First Temple period)末,识字的人已有很多,不只出现在约公元前六世纪时的圣地。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的研究员称,关于《圣经》主要内容的撰写时间,百年来人们争辩不休,而这一研究发现可能会引发新的讨论。
“致以利亚实:现予吉特伊(Kittiyim)三巴特酒,并记下日期。”其中一封信这样写道。这封信用古希伯来文写就,使用阿拉米语字母表,显然收信人是当地的一支希腊军队。
另一封信则写道:“明日携一贺梅珥酒,勿迟。若有醋,并予之。”
该项研究发表在近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综合运用了考古学、犹太史和应用数学,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算法演算,以便区分不同的发号施令者。
研究员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信件内容,推断出至少六人同时写下了这18封信。而且,就连犹太军队的低级士兵似乎也具备读写能力。
“除了统计数据,还可以从心理层面分析。”特拉维夫大学考古学和古代近东文明系的依撒列尔·芬克尔斯坦(Israel Finkelstein)教授说道。他是该研究项目的领头人。“显然他们掌握了读写能力,所以写得很好,通篇几乎没有错误。”
该研究的依据是约一百封刻在陶瓷碎片(通名“陶片”)上的宝贵书信。数十年前,这些陶片于死海附近的阿拉德古堡(the Arad fort)出土,均制于公元前六世纪。此后不久,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攻陷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并把犹太人中的上层人士流放到巴比伦。之后很多学者认为,圣经经文的大部分内容,包括《摩西五经》(the Pentateuch),是由多人共同完成的。
阿拉德古堡很小,位置偏僻,靠近敌国以东王国边境。古堡占地仅半英亩,大概只能容纳30名士兵。此地发现的大量手稿记录了军队的调动、粮食供应等日常活动,因而成为分析作者数量的宝贵样本。
“致以利亚实:除三巴特酒外,”一块陶片上写道,“命汝前往贝尔谢巴(Beersheba),二驴同行,缚面于驴背。”
在公元前586年犹太人国灭、大流亡之前,《圣经》的主要内容并非由多人写就,这其中的缘由长期存在争议。其中一个说法是,在那之前识字的人和抄写员寥寥无几,无法进行如此浩大的工程。
然而,特拉维夫研究小组认为,如果阿拉德古堡的识字率与拥有十万人口的犹太王国一致,那么古堡里就有数百人识字。
研究员称,这就为《圣经》的书写奠定了基础,而包括从《申命记》(Deuteronomy)至《列王纪下》(II Kings)早期版本在内的《圣经》则构成了犹太历史和神学的基础。
芬克尔斯坦教授表示,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就“《圣经》写于何时”一直争执不下。他说:“就在犹太人国灭、大流亡的时候,或者在那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