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恐怖小说——骇人听闻的故事

作者:爱新闻 谢思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5-19 12:35:53

恐怖故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廉价恐怖小说源自哥特式小说。当然不止于此,这类小说还借鉴了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可怕的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作者们也会以新闻作为创作材料,模仿当时的大众读物(Oliver Twiss是否听起来很熟悉?《雾都孤儿》的英文就是Oliver Twist)。某些小说,如GWM·雷诺兹的连载小说《伦敦塔之谜》(The Mysteries of London),写写停停竟也写到了450万字。小说贴近读者的生活,将贫民区的危险和贫困与富人的恣意挥霍和诡计多端一同呈现给观众。本质上,这些故事是在逃避现实——是对弱势群体为反抗而做出的不道德行为的叙述。难怪强盗一类的角色如此受欢迎,特别是大盗迪克·特平(Dick Turpin),在《黑贝丝》(Black Bess)中,他的事迹就占了254节。还有《拦路贼》(The Knight of the Road)(特平在第2207页才被处决)。

廉价恐怖小说——骇人听闻的故事

在19世纪末,许多英国人担心廉价恐怖小说会腐蚀青少年——就跟我们现在会对电影、连环漫画册和电子游戏进行审查一样。(图源:Alamy)

乔治·A·莎拉(George A Sala)是一名成功的新闻人,也是狄更斯的门徒。据他称,廉价恐怖小说为人们提供机会去了解“隐匿的贵族、蓄意谋杀的准男爵、醉心研究毒理学的爵士夫人、吉普赛人和强盗头目、面具男和匕首女、被偷走的孩子、满脸皱纹的女巫、无情的赌徒、穷凶恶极的浪荡子、异国公主、耶稣会教父、掘墓人、复活人、疯子和鬼魅”。乔治应该知道——他一开始就是写的这类小说。

不出所料,此流派在合理性常规、人物发展、甚至连续性上反复无常。多产的詹姆斯·马尔科姆·里默(James Malcolm Rymer)写的《绅士杰克》(Gentleman Jack)是关于一个拦路强盗的阴谋,花了四年时间才出完全集,将本小说描述为“一部饶有兴趣的冒险故事,满是激动人心的角色的九死一生的情景“,有一角色确实被杀了两次。然而,廉价恐怖小说遵循着相当严格的技术规范,每一集共计8页廉价纸,有时也会有16页,骇人的插图占了首页的一半篇幅。《恐怖日历》(The Calendar of Horrors)、《癫狂的父亲》(The Maniac Father)、《诱惑的牺牲品》(Victim of Seduction)……唯恐以上书名不够吓人,这些插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吸血鬼、食尸鬼和暴力事件后的残忍画面。插画可能是黑白色,但血是一定有的。

道德恐慌

最受欢迎的作品在一周内可售出30000本,但并不是在哪都如此受欢迎,尤其当阅读对象为青少年时。最初,廉价恐怖小说针对各年龄段人群,后来转变为针对孩子。这在商业上是说得通的——早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近乎一半的人口都在20岁以下——但这也点燃了道德恐慌的火焰。时事评论员弗朗西斯·希契曼(Francis Hitchman)曾说,廉价恐怖小说是“流氓文学”,应该要为英国的犯罪率和罪犯流放率负责,当时也有人支持他的观点。

到19世纪70年代,警察开始突击搜查廉价恐怖小说的出版社,比如《伦敦的野男孩》(TheWild Boys of London)的出版社。报刊经销商和售书员被起诉,起诉缘由是囤积淫秽出版物,违反了淫秽出版条例。新闻界、律师和牧师力求把此类文学和青少年犯罪和堕落联系起来,谴责书内暴力、抢掠和自杀的行为。据伦理学者称,役童、海员和纺织工人都易受到此类文学的影响,使得他们对自身生活感到不满,渴望得到高于他们身份地位的财富和冒险。这类小说也美化了犯罪生活。正如记者詹姆斯·格林伍德(James Greenwood)于1874年所说,这类小说完全就是“低价毒药”。有人辩称,下层民众懂得如何阅读,但不知如何选择阅读内容。

廉价恐怖小说——骇人听闻的故事

廉价惊悚故事催生了恐怖电影、磨坊电影院(专门放暴力或粗制滥造的电影的影院)、漫画书,甚至是年轻人小说(YA novels)——还有一部由伊娃·格林主演的热映电视连续剧(图源:Showtime)

最终,这场辩论演变为哪些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格。《邪恶的男孩》(The Wicked Boy)是凯特·莎莫史克尔(Kate Summerscale)的新书,书里的主人公是13岁的罗伯特·库姆斯(Robert Coombes)。他因在1895年杀害自己的母亲而被捕入狱,公诉人很自然地就把责任归于廉价恐怖小说。但这一回,大多数媒体都认为,惊悚小说并没有对他弑母的行为产生多大影响。正如《蓓尔美街报》(Pall Mall Gazette)写道:“事实上,关于读书对贫困阶层男孩的影响,大家似乎都陷入了奇怪的、不合常理的糊涂当中,很容易受困与此。”在所有年龄段和阶级中,人都得对自己的阅读负责,而非阅读要对人负责。书对性格塑造的影响要比大家所认为的影响程度低得多。

也许,社会不安的根源不是看什么书和哪些人看书。廉价恐怖小说或许没有明确地鼓励嗜血行为,但它们破烂的封面的确在一定程度表达了对权威的蔑视。那又如何解释对《野男孩》的反抗运动呢?是的,它的情节包含了暴力、些许裸露和鞭打。同时,它的男主人公也是个小罪犯。但同样也是这些男孩,也帮助别人避开过偷小孩的人,也救过溺水的妇女——他们不是没有道德准则,只是跟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不同罢了。

廉价恐怖小说从未想要成为经典,极少有例外(《一串珍珠》(The String of Pearls)是其中之一,里面介绍了《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的人物),它们就像是浴室里的涂鸦,总会逐渐褪去。但这不意味着它们没有在更广阔的文化、文学和其它里留下印记。在公然的模仿抄袭中,它们为同人小说的出现开了先路。它们能被看做是第一本年轻人小说吗?至于里面那耸人听闻的血淋淋的描写,你可以将它们看作是青少年恐怖片的前身。从21世纪往回看,它们所受的非议看起来很奇怪,但文学有很强煽动性这个观点——现在仍然适用。

原文选自:BBC

译者:爱新闻 谢思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