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努比的信仰

作者:爱新闻 韩迦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5-20 13:11:08

有时,舒尔茨会明确引用《圣经》里的经典。当抓到史努比从冰箱里偷拿食物时,查理·布朗就会搬出《圣经》“十诫”(Ten Commandments)里的句子:“你看,《出埃及记》(Exodus)里写着,‘不可偷盗’。”史努比借来他的书,把书乱翻一通然后还给了他。“《申命记》25章4节(Deuteronomy 25:4)……”查理·布朗念到,“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

但通常,这些引用隐藏颇深。当莱纳斯问史努比,“《圣经》里对狗的评价不高,你没有半点不高兴吗?”这只小猎兔犬用耶稣说过的话来回答,“我当然不高兴了,但我只会把另一边脸颊也转过去(turn the other muzzle)。”(注:《路加福音》第6章,第27至29节说道:“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turn the other cheek”(转过另一个脸颊)这句俗语类似中文所说“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指某人受到身体伤害或言语侮辱后,仍然容忍一切。耶稣告诫他的信徒们不要和恶人作对,甚至当有人打他们的右脸颊时,连左脸颊也要转过来让他打。于是后人便用“turn the other cheek”比喻不还击别人对自己的攻击。)在1959年广受欢迎的连载漫画中,莱纳斯建起的沙子城堡被水冲垮了。莱纳斯总结道:“应该从这件事中汲取教训,但是我不知道这次的教训是什么……”不过许多读者都心知肚明,此处包含着对耶稣寓言的引用——《马太福音》第7章(Matthew 7)中,一个人在沙子之上盖房。舒尔茨后来也证实,这正是他想要传达的寓意。

舒尔茨把信仰融入作品,这点将他和同时代的漫画家分割开来。据报道,连载漫画《金发女郎》(Blondie)的作者奇克·杨(Chic Young)曾告诫20世纪中期的漫画家避免在作品中提及宗教。林德说,在同时期,没有几个主流漫画家敢在自己的漫画里引用宗教经典。

舒尔茨在1966年说道:“当然,在连载漫画界,有很长一段时间,仅仅引用一丁点《圣经》的内容都是被禁的,因为不知为何他们就是不想让你触及这块领域。”但是,正如林德所说,还是有漫画家勇于“用鲜血打开新大门”,而其他漫画家也很快拿起了画笔,将勇敢进行到底。

舒尔茨被一些虔诚的信徒批判,说他竟敢把宗教和“连载漫画如此低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但是,对舒尔茨而言,连载漫画正是他提出宗教问题的平台。“当读者读完漫画的一版时,不仅两个矩形边框之内的内容是不连续的,人物的每个动作也是不连贯的,读者必须自行脑补具体情形,在脑海中创造出‘完结’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看懂漫画。”林德写道,“读者自行填补这些叙述方面的跳跃时,会将前后场景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参与了这些场景的创作。”

这一点在《花生漫画》里被进一步放大。作者想要在漫画里呈现大量空白空间,有时希望人物做极少的动作。此外,“极小的”的人物往往能提一些成熟的问题,还不易惹人生气。这样做,便能达到使读者成为参与者而非仅是旁观者的效果。

当他让莱纳斯问“露西,你会祈祷吗?”时,舒尔茨其实是在暗中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祈祷习惯。(舒尔茨在40个不同的漫画章节里都提到了祈祷问题。)当查理·布朗向露西告白,说“有时,我会好奇上帝到底对我满不满意”时,舒尔茨触及的是众人心中对过上连上帝也会赞美的“好日子”的向往和憧憬。

“你读某种特定理念的次数越多,越有可能像这种理念那样进行思考。”林德说。他引用了一项研究——儿童有可能模仿他们看到的漫画中的语言——以证实自己的观点。

以《花生漫画》的成功为例——巅峰之时,它在全球75个国家拥有3亿5千5百万读者,还被翻译成了21种语言——因此,量定舒尔茨漫画里宗教内容的真正影响很是困难。20世纪后半叶,到底有多少个发生在饮水机或饭桌边的对话出自舒尔茨之手?又有多少被人们当做精神鸡汤贴在了淋浴小单间或冰箱上?

晚年,舒尔茨开始自称“凡夫俗子”,因为他的神学理念不再如之前那般传统。这并不是说他不再是基督教徒了,而是说,他认为通过其他信仰也有可能找到与上帝见面的正确道路。同时,他对基督教的其他教义,比如天堂的存在,也开始不再如之前那般怀有确信了。

舒尔茨与信仰有多大的羁绊,漫画读者便也与信仰有多大的羁绊。在1985年发行的漫画连载中,莎莉问查理·布朗,“我们死了,会去天堂吗?”查理答道,“我想是这样”。希望和怀疑交织在一起,反映的是舒尔茨本身不断发展着的信仰,而他的信仰也逐渐在其作品里发挥着愈加重要的核心作用。

舒尔茨连载漫画的终章定于2000年2月的某周日发行。终章包括一张史努比素描画,上面附有漫画家写给读者的告别信。在全美的报纸印刷商都在忙着准备运输时,舒尔茨癌症病发,跌落床下,与世长辞了。据他妻子所言,他走地很安详。

“我们以基督之名说的各种话、做的各种事,皆如投进水中的卵石一般。”舒尔茨曾这样说,“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影响其他人,而这些人我们可能知之甚少、或从未相识。”

半个世纪以来,他在不停地扔着石头。有的大些,与其他石头相比沉得更快一些,但大部分石头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它们潜入各家各户、潜入人们心里,敦促人们思考生命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石头由不寻常的信使送来——拿着安全毯的男孩和会用打字机的猎兔犬。它们有时逗的读者咯咯笑,有时又引得读者“哇!”地叫出声来。而舒尔茨的目的,一直都是挑战读者的大脑,然后时不时地,触碰下读者的灵魂。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译者:爱新闻 韩迦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