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走向艺术化。这种艺术化更多地体现在造型的圆润、线条的流畅和装饰的简洁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讲究优美的线条,但更多的是楞角分明,雄壮有力,即使做出的一些带有曲线条的器物,也是开口较大,便于浇铸。而到了西汉,曲线条变得非常优美自然,开口也收小。像这次出土的錞于,目测高约80厘米,直径约20—30厘米,整个器型从上到下都透着圆润。(图30)对比1965年湖北长阳鸭池出土的那个战国时期的虎纽錞于,虽然体型差不多,但上部却是扁盘型,从而失去了总体的柔美。(图31) 还有那套“昌邑籍田”鼎和温鼎,无论是横向曲面还是纵向曲面,都圆润可爱,配上的三足和双耳,也是由不同的曲面组合而成,给人以一种美的震撼。估计这些青铜器的材料在铜、锡、铅的配比上也有某些变化,有意增加高温下青铜合金液体的流动性以及冷却后青铜材料的延展性,再采用类似今天的钣金工艺,深加工而成。
图30 图31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秦、汉,其间经历了一个从起源、发展到鼎盛、消亡的过程。有人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三期或四期,也有划分为五期或六期的,最多的划分为十七期。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到了西汉,青铜时代已经步入了夕阳西斜的衰落阶段。怎样认识这个夕阳西斜的阶段?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有意思的是,在西汉的海昏侯墓中,竟然出土了属于西周时期的青铜提梁卣和东周时期的青铜缶,(图32)说明刘贺有博古通今的雅好。这两件青铜器造型复杂,通体纹饰,多层铸焊,繁缛富丽,使我们对青铜时代鼎盛期和衰落期的认识有了鲜明的实物对比。
图32
中国的青铜时代,开端是以实用为主,后来发展到以祭祀为主、实用为辅,最后又回到以实用为主。与这个过程相对应是,无论是器型、铸造工艺还是纹饰,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在这个青铜时代发展的脉络中,海昏侯刘贺所处的西汉时期,正好是青铜时代发展从以祭祀为主又回到以实用为主的阶段,相应地反映在器型、铸造工艺和纹饰上,就是重新趋于实用和简单。但是这种实用和简单,并不是对刚刚产生青铜器那个时代机械地回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从而站在了青铜文化的最后一个高峰。
有人认为,汉代的青铜器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衰落下去。理由是比商周的青铜器外观上要简朴得多,工艺上也没有太大的发展,且传世重器不多。其实不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由简入繁,开创了许多新的铸造工艺,增加了不少繁复而新奇的纹饰,这是一种巨大的变革;而西汉时期的青铜器由繁化简,对于传统的铸造工艺和装饰手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地删繁就简,别开生面,创造了新的表现力,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变革。正因为如此,海昏侯墓出土的众多青铜器,让我们有幸领略到中国青铜文化最绚丽的晚霞,欣赏那最美不过的“夕阳红”!
2016年7月3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 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中国青铜器图录》、《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中国艺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