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年的甲克虫乐队纪实精选集(the 1995 documentary Beatles Anthology)中,乔治说,甲壳虫的名字来自1953年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的电影《飞车党》(The Wild One)。电影中,白兰度饰演的角色叫“约翰尼”,他集结了一帮机车团伙,名字就叫“甲虫”。
甲虫。约翰尼。懂了吗?逻辑上完全合理。
听起来不错,除了这一点:《飞车党》直到1968年才在英国解禁。这就让这条“事后修正”的理论打了折扣。令人好奇的是,尽管1975年乔治就已经在一次正式采访中说起了“《飞车党》起源说”,但他早在60年代就有很多接受采访的音频记录,被问起乐队名字的起源,他却从没提到过什么马龙·白兰度的电影。
在不断研究甲壳虫乐队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最大的错误数据源之一就是乐队成员自己。晚年的乔治有一次还说错了自己的生日,真是难以置信。
后来,一个名叫罗伊斯顿·埃利斯(Royston Ellis)的节拍诗人站出来说,是他想出了甲壳虫的名字。1960年6月,埃利斯与约翰和斯图共度了那个晚上。那次聚会的真实性无可争议。未定的是,那天晚上,在闲聊中,埃利斯向约翰问起乐队名字,约翰回答说“甲虫”。他追问约翰怎么拼,约翰答道:“B-E-E-T-L-E-S。”
按埃利斯的说法,是他想到了把拼写方式变成“B-E-A-T-L-E-S”,因为他是个“节拍”诗人,当时“垮掉的一代”(beatniks)正如日中天,而约翰和斯图想象自己是“垮掉的”一部分。
在约翰1961年所写的一篇幽默短文中,他用开玩笑的方式写了自己如何想出“甲壳虫”的名字:“它产生于一段幻觉——一个小人出现在一份燃烧的馅饼上面,对大家说:‘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名字里有个a的甲壳虫啦’。”
甚至连这样充满想象色彩的解释也带来了争论。罗伊斯顿·埃利斯后来又声称,帮约翰和斯图想出名字那晚,他为他们热了一份鸡肉派,馅饼在炉子里着了火。所以,他就是“燃烧的馅饼上的小人”。
1963年,罗伊斯顿·埃利斯与甲壳虫乐队在一起
但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约翰·列侬都以把自传性的事件融入歌曲和文章而闻名。难道罗伊斯顿·埃利斯真的会是那个为甲壳虫乐队起名字的人吗?
1960年8月,乐队赴德国汉堡(Hamburg, Germany)演出了几个月。在那次巡演中,他们“正式,并且永久”地把乐队名改为了“甲壳虫”。
哦对了,我忘了说最后一个派生的理论。约翰的妻子小野洋子(Yoko Ono)声称,约翰实际上是独自想出了名字,没有接受任何人的帮助。按照洋子的说法,约翰“眼前浮现了燃烧馅饼上的小人”,是他,也只有他,从中想出了乐队的名字。
亲爱的读者,你相信哪一个版本呢?
原文选自:neatorama
译者:景琬婷 编辑: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