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悖论

作者:爱新闻 谢思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7-22 14:53:58

这是张错综复杂的网:美丽是客观和遗传性的,是达尔文主义的——原子的排列也是客观和遗传性的。并且,美丽作为无偿劳动,它的结果紧密联系着看到的或其它的社会价值。人,特别是女性,一旦困在这张网中,就会很沮丧,且精疲力竭。

此书作者在女性研究方面有学术背景,还是女性杂志的专业编辑;在过去的几年里,她的博客The Be held将以上两者结合起来,探索必需的美——这既是现实,又是社会现象。(她的口号是:“美,及其意义。”)颜值就是这个项目的成果,目的是梳理出必需的美里头的细微差别和矛盾,借此,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对美的影响的探讨——也更加富有成效。“美给我们的思维带来差异。”怀特菲尔德-马德拉诺写道。她在书中挑战我们的设想,不仅从性别、能力和低自尊来看待美貌,而是从姐妹关系、思想观念和身份来看。

对于那些已经熟悉沃尔夫在1991年提出的观点的人来说,这些主题(当然,最理想的是已经用心研究过的主题)会很熟悉: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影响;科学家徒劳的试图量化身体吸引力;企业在女性安全宣传中获得的既得利益。怀特菲尔德-马德拉诺的独特之处在于,她通过主观的手段去探索这些主题——她自己的生活体验(铅笔测试!),其他女性的生活体验,还包括一小部分她采访过的男性。她从参加测试开始,体会到了自己经历的矛盾:她既是女性主义者,又是化妆品的终身情人。她很自信,但偶尔会不相信自己。她喜欢代表美的东西,同时又讨厌这些东西。了解到她自身的各种矛盾,怀特菲尔德-马德拉诺查看了科学文献,并从中找到了相似的矛盾,及其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细微差别。

结果表明:无论在哪,关于美在人类生活中角色,总有传统和简单的定论或刻板印象(“女性化妆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媒体使得女性对自身感觉不好,”等等),怀特菲尔德-马德拉诺对此表示怀疑、补充了各种细节及其差别。拥有光泽柔顺的秀发、紧致的皮肤和大腿缝隙的模特照片会让女性在镜子前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这些照片很容易成为梦寐以求的幻想,对女性的自尊并没有造成负担,有时甚至起到积极的作用。美貌也会在女性间引起嫉妒;但她们常常共享着美的期望和要求,这能使女性团结起来。化妆品,远非是女性没有安全感的表现,而是女性自我表现的工具。(“化妆品”(Cosmetics)源于希腊,意为“装饰”,更有趣的是,还有“命令”之意。)

当一种文化跟自己的矛盾焦虑如此交缠在一起时,我们要的就是梳理出其中的差别——《颜值》正是我们要的书——这很有好处:如果希望解开这些矛盾,那就需要认识已被我们内化的矛盾。怀特菲尔德-马德拉诺是这方面的专家,文风轻快,带有博客话风(《颜值》的其中一章叫做“美女,狐狸和脚踝”),引用的研究和人也是你所能预料的: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欧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她没有提到福柯(Foucault),但福柯关于权力结构的理论也渗入了书里,该理论塑造了人们的生活。)

《颜值》里稍显没那么严密的是关于美的特殊需求,也就是少数族裔女性的经历。在开始的时候,怀特菲尔德-马德拉诺承诺,在选择采访对象和强调对象时,她会尽量保持多元化和包容性。她确实就同性恋女性所经历的规范性美容标准的特殊挫折发表过演说,美的结合与竞争影响着她们。但她同时指出,“当然,相比于白人女性,非白人女性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挑战”。当她谈到这些挑战的差别和细节时,似乎是以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这本书的论证并没有那么清晰。

尽管有缺点,《颜值》仍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无缝且令人印象深刻地结合了学术评论、回忆录和文化批评的比喻,引人入胜,是《美貌的神话》和此前其他类似书籍及时的后续。传统上说,以“开启对话”为目的的书通常会让人感觉枯燥;但怀特菲尔德-马德拉诺写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案例,用以强调她渴望对话的紧迫性。我们生活在一种自我忏悔的文化中,通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由着人性的本能去分享、去坦白、去怜悯。然而美——这种影响我们所有人,使我们变得更好或更坏的东西——却在很大程度上不属于这个严密的讨论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认为在体面的场合谈论美太愚蠢了——同时,意义又太过深刻了。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译者:爱新闻 谢思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