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危险出现时,扁桃体会触发“战或逃”这两种反应,之后这两种反应传输到下丘脑,下丘脑反过来对腺体发出信号,最后腺体释放肾上腺素。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会出现这种相似的反应:老鼠的下丘脑和扁桃体都比较小,但是他们对于危险做出的反应与我们的相同。养过小猫和小狗的人都知道,动物们对于“战或逃”的临床表现都不同,也很复杂,有时呈现一种模式化(例如,有一条小狗每当打雷下雨时,它就会舔自己的爪子并且嚎啕大叫),有时跟自身的性格相关或受遗传的影响,有时表现得很反常,这跟人焦虑时很像。
兽医行为学家对于焦虑是否是描述动物感受的一个术语,或者怎样诊断焦虑这种症状,并不是很担忧。“这并不是很难,”康奈尔大学行为医学的名誉教授卡瑟琳·胡伯特说。通过宠物的外部表现就能判断出来:比如,看这个动物跳的快不快,是否猛咬某个东西,是否失眠?看猫咪是否会摆出可怕的姿势,就像新泽西州行为主义家艾米丽·莱文说的“坨成一团”(四肢缩在身子底下,弯腰驼背缩成一团)?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动物王国中,好多动物都有焦虑的表现,不仅仅宠物会焦虑,其他许多动物也都有此症状。
科学史家劳雷尔·布赖特曼在《疯狂的动物》一书中引用了医药大亨礼来制药厂做的一项研究,该研究称,美国有百分之十七的狗都遭受着分离焦虑症。布赖特曼还描述了动物园里焦虑的大猩猩和倭黑猩猩,除非对他们实行一系列强制性的措施,否则他们就不吃饭;给焦虑的鸡喂食氟西汀让它们平静下来,这样它们的肉吃起来才更香;还有在像海洋世界等游乐场的海象和海狮,他们都表现出“刻板”(重复自我伤害)和攻击性行为。
分离焦虑:关在水族馆里的海洋哺乳动物遭受着跟人类生理上相似的压力。最终,他们吃跟人类一样的抗抑郁药。
为了消除他们的症状,几十年来,我们给动物们吃我们人吃的药。从197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圈养动物接受药物治疗,从受英国天气影响的双极北极熊到企鹅以及海洋世界里的海洋哺乳类动物。2014年Buzzfeed网站公布了一份法庭文件,揭示了一段丑闻。文件显示,医生给逆戟鲸注射大量的苯二氮平类药物以及抗焦虑类药,包括阿普唑仑和安定药。一些被诊断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阿富汗嗅探犬被服用了阿普唑仑以及其他类似于脱敏的治疗方法。如今,不少猫、狗以及其他宠物都在服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催生了百亿美元的业务。
把人类使用的药物给动物使用不仅仅是生物物种上的自恋行为。我们知道这些药物对动物有效,是因为我们在药物研发阶段就是用动物做的药效测试。哺乳类动物大脑与焦虑和压抑行为模式之间的潜在相似性,使得猴子、狗、猫、老鼠代替人类进行精神药物测试。该测试从1900年就开始进行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使用镇静剂,如今使用SSRIs(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一些人们认为能改善压抑和焦虑症状的药物,而这些药物是通过增加神经传递素也就是血清素起作用的。
在这些试验动物身上,通过引发压力或测试压力的方法来研究这些药物是持续的、创造性的。在使用这些方法前,应该先进行一个警告,确定你到底是不是一个焦虑症患者。在强迫游泳实验中(我夏令营的一个噩梦),老鼠被扔在圆形贮液池中,测试它们在面对挣扎无效时的适应力。还有一些焦虑的动物模型,这些模型尝试创造一些让动物感觉压力十足,像开放空间(高架十字迷宫)或被放在一个像露天的平衡木上的物体上(Suok—走钢索测试)。
在这种长期不断施加压力的环境中,老鼠被束缚着,孤立无助,困在吹风机吹得热风下,不分昼夜的强光刺激,或者关在有45度倾斜角的笼子里。最终,就像长期处在压力状态下的人一样,老鼠变得极度焦虑,失去了探索行为的想法,就像躲在床上的压抑青年一样。
对于压力测试以及动物焦虑模型是否与人们的焦虑有紧密关系,是否与关于精神药物有效性的动物研究有紧密关系,人们还存在很多争论。实际上,很多微小的测试看起来跟不断给人施压,直到人崩溃颤抖相近,而不是通过复制复杂的基因或者环境因素使人们出现焦虑。
研究人员很少使用像“焦虑”这类的词汇来描述动物的感受。研究中通常称其为“与焦虑类似的症状”,关注的是行为而不是情绪,关注的是情感的表达而不是情感本身。事实上,抗焦虑药物平缓了动物的这些症状,这就表示,动物有一些症状与人类的焦虑相同。但是,他们是条件性恐惧症或者是其他类似的疾病吗?我们人类对此真的清楚吗?
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教授约瑟夫·勒杜克斯,也是《情绪化的大脑》的作者曾经进行过许多关于焦虑症的重要研究。“动物有心理状态吗?我们不清楚,我们永远也不能确定,”他在2012年《大脑世界》杂志的一次采访中如是说。勒杜克斯认为,如果我们不能进入到动物的主观体验中去,那么行为观察就不能给动物贴上像“焦虑”这样的标签。它或许只是一种情绪,或许只是面对危险时的一种自然反应。因为语言阻碍,没有进入动物大脑中,仅凭人类,我们是不能评估的。
但是,华盛顿州立大学兽医学院的神经系统科学家亚普·潘克斯普表示不同意上述观点。他的一些很有名的研究证明,在人类听不到的一种尖锐的声音中,老鼠会高兴地“笑”。潘克斯普研究潜在的、无条件的情绪系统。当老鼠面临恐惧时,这种恐惧指的是本能的恐惧而非实验室里人们一遍又一遍故意发出的踏步声给他们带来的恐惧。通过脑深层刺激作用于动物的扁桃体、下丘脑、中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也就是人类恐惧系统的中心,潘克斯普能触发这些本能的恐惧,然后观察动物们是怎样反应的。他注意到,激活恐惧反应,动物们不仅表现出典型的“战或逃”模式,而且还尝试停止这种感受,尝试停止他们脑中对恐惧的反应。而人类处在这些区域的脑深层刺激中时,会感到存在感恐惧,会将这些情绪(该研究引自潘克斯普2012年的《思想的溯源》一书)描述成“我要吓死了”,或者是“突然感觉不安,就像进入了一段又长又黑的隧道里”。潘克斯普说,老鼠可能感受到了就是像人类一样感受到了一些不太愉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