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家来说,社交是一件痛苦的事吗?

作者:爱新闻 张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8-08 16:20:52
对作家来说,社交是一件痛苦的事吗?
 

当我们站在讲台后面,或是在后台候场,当我们坐在冰凉的金属折叠椅上,全身麻木,或是想要活动一下吓得打不了弯的舌头……面对这些情况时,我们内向者无时不刻都感到,暴露在公众目光之下的一举一动都非常痛苦。成为一名作家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我是说,除了会写作以外。首先,作家需要成为写作群体中的一员,这就驱使着每一个自尊自爱、渴望成功的作家参与到其中,虽然身心疲惫,但仍坚持参加团体活动,协助组织活动,热烈地进行讨论,表现自己,呈现自己的观点。最终,在威逼之下,在贝塔干扰素和酒精的作用下,我们终于熬过了这一切。然而,在是不是要花一个晚上去参加活动的问题上,我们却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

最近,我开始思考为什么。

几年中,我对于写作的参与度越来越低,这让我感到不安,而疑问也随之而来。我不再花时间读书,我骗学生们不要去享受周五的夜晚,而去参加一个我自己都不会去的讲座,我觉得自己的热忱来得很虚伪。我一进书店就想捂住嘴巴,有种真真切切的呕吐感。我床头柜上摆放的书籍大都是由于购买时的一时心软,而我本身并不是很想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一个巨大失败就在于,关于写作群体的服务职责,我一点都没有履行。一想到要在这个我自己都不热爱的群体中宣传一本新书,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巨大的伪善之意。于是,我满怀谦卑之心来到了这里。朋友们,写作群体的伙伴们,大家好。如果你们能跟我一起假装,我一直很专心地在演讲的话,那我实在是感激不尽。

如果不考虑我性格中的沉默寡言,我很认同,举办现场活动并亲自出席是非常有益的,这也是大家共同的看法,因为这对作家,对更广泛意义上的书香世界来说,都是无害的。不管我们参加与否,这些活动总被盛赞为“在这个永远沦陷于赚钱盈利思想的世界中,对真诚的热望致以的真正的庆贺”。当下,有人盘算着如何叙写一个故事才能最终改编为电视或电影,大赚一把,有人斟酌着题材混搭的时机,想要一跃登上流行的巅峰。在这些嘈杂之下,作家的作品、访谈、参加的会议、问答以及各种形式的出现都是一种回击,为写作创造了一个重要的群体环境,并使之持续下去。这样我们就会感觉自己少了一点绝望,多了一点机智,才能骄傲地宣称,我们之间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这一切就是为了给写作和艺术群体设立一个更宏伟的目标:我们要努力改变市场需求,从自我宣传转向一种更富有内在价值的方式,我们希望能自主选择有权有势之人要求我们参加的各种重要仪式,我们希望尽最大努力宣传我们的作品(通常是那些好的作品)。但有些时候,我们参加的活动空洞无味,又令人疲惫。而如果我们拒绝参加,只会让别人觉得我们没有在团队中做好参与者,或是没有做好本职工作。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提出的第一个、也是最咄咄逼人的一个问题,听上去就像一个公然的反抗。我只是想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创造艺术需要在其他群体中有所参与?而这种参与已经远远超过了创造艺术本身所要求的巨大的参与度和投入度。从什么时候开始,如果我想做的仅仅是艺术创作,就不算是我对这个群体做出的贡献吗?当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休戚与共,难道艺术本身不应当是我同他人、同世界、同人类无穷无尽的争斗的亲密交流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