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认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可是,生活的节奏实际上远比这日出日落来得复杂。(图源:阿德里安·斯托里(Adrian Storey)/Uchujin图片)
我们常常认为,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人们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习惯。可是,睡眠时间从来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无论是日本还是其他国家,都是如此。在电灯发明之前,就已经有纪录显示,人们常会批判熬夜聊天、喝酒以及熬夜进行其他娱乐活动的行为。可是,对于学者来说,尤其对于日本武士来讲,牺牲睡眠来学习被认为是非常可贵的行为。尽管学者们牺牲睡眠来进行学习的效率不高,也费油费灯,而且还会让学者们在白天的讲课中睡着。
打瞌睡很少被当成史料拿来讨论;这常常被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只有被当做一种趣闻轶事时,在公众场合睡着一事才会被人们所提及。比如,在一次庆典演奏中,一个人因为打瞌睡,不知道已经错过了大部分的乐章,因而奏错了乐。除此之外,人们似乎也喜欢在不小心睡着的朋友身上搞恶作剧。
在另一方面来说,至少从佛教和儒家被引入开始,“早起”就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美德,备受推崇。虽然在历史上,史料的关注点往往在政府官员的作息上面,不过从中世纪开始,早起就被社会各个阶层所接纳,“夙兴夜寐”也被当做是一个有才德的人的标志。
在睡眠研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父母是否应该与孩子同睡。在英国,父母常常被告诫要给予孩子自己的房间,以便他们学习如何独立入睡,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可是在日本,情况却恰恰相反。父母和医生都坚持,父母要和孩子同睡,直到孩子们的学龄阶段。日本家长和医生都认为,和孩子同睡可以让孩子安心,让他们日后成长为一个在社会上独立、沉稳的人。
人们认为“打瞌睡”这一习惯,与晚上睡觉或用于恢复精力的“小憩”不同。(图源:阿德里安·斯托里(Adrian Storey)/Uchujin图片)
或许正是这种文化影响,使得日本人习惯在他人面前睡觉,就算到了成年以后,他们也还是如此。许多日本人表示,和别人一起睡时,他们常比独睡时睡得更好。这个现象在2011年春天,日本被大海啸袭击后,变得更为明显。当时,海啸摧毁了日本沿海几个市镇,灾难幸存者们住进了庇护所。在庇护所内,数百名幸存者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虽然在庇护所内,幸存者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冲突和问题,不过他们都表示,当所有人在同一个公共场所内一起睡觉,幸存者们可以感到慰藉。这样的环境还能让他们放松下来,重新找回睡眠的节奏。
可是,这种孩提时代在他人面前睡觉的经历,并不能完全解释在日本人对于打瞌睡的高度容忍,尤其是在学校和公司里。在对此课题进行数年研究后,我最后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并不把“打瞌睡”当成是“睡觉”。人们既不把“打瞌睡”当作是晚上在床上的“睡觉”,也不把“打瞌睡”当成是“午睡”或者是恢复精力的“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