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多重面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0-17 09:05:24

“伊朗改变了我旅行的方式。”泰小姐说。她解释道,作为一个亚洲女人,来伊朗旅行,她可以随意去伊朗的任何地方。“来到伊朗之后,我相信了人类之善。”

实话说,我一个旅游搭档正催促我,赶紧鼓励那些害怕伊朗的人踏足这片土地。

香港摄影师李宝智今年57岁,最近应奢侈旅行公司——缤客(Country Holidays)(www.countryholidays.com.sg)之邀,带领了一个全球摄影旅行团来到伊朗。李宝智曾受一个陌生人邀约去厨房品尝了一桶大豆汤。

“在伊朗拍照太不容易了。这有点和在印度差不多,尽管印度的热情度远不如之。每一个第一次去伊朗的游客都认为伊朗到处都是条规限制,但伊朗人民却伸开双臂热情欢迎我们,把我们当作同胞一样。”他回忆说。

他指着伊朗7000年历史的文化遗产说,这里的人民富有涵养,博学多才。

其实,我们那位57岁的诗歌迷导游贾利勒,他毕业于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曾在美国生活了17年。他向我们例举了为美国和欧洲做出奉献的伊朗英才。

这些人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杰出科学家,网球明星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比弗利山庄的市长吉米·德尔沙德(Jimmy Delshad),以及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的男主持克里斯蒂亚娜·阿曼普(Christiane Amanpour)。

我之前在华盛顿世界银行工作的时候,数据部门的经理就是一位伊朗女强人,另一位担任IT部门主管的同事是法拉利爱好者,还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说书人,是他激起了我对于他那富饶祖国的好奇心。

那是在梦幻伊朗和亲切友善的现实伊朗之间,安然而立的一处港湾。

当然,伊朗也是复杂多变的,并不总是那么热情友善。纳坦兹核工厂建在一片果香飘溢的石榴林旁,显得十分不协调。有一次,我们坐着汽车经过那里时,贾利勒跟我们讲了一则引人警戒的故事。一名德国旅客偷拍了这里的绝密设施。

没过多久,伊朗警方就拦截了那辆汽车。那德国人真倒霉,他们用精密的照相设备检测到了他的座位,并强迫他删除了所有照片。

大家都大为震惊,车上一位游客喊道:“这很像以色列的作风!”

贾利勒沉思了一会儿,然后面无表情地说:“摩萨德也是如此。”

他指的是以色列情报局,该情报局以战无不胜而出名,那时我才明白伊朗人是如此高看自己。

与“邪恶帝国”这样的片面描绘截然不同,“亲切友善”、“人情练达”、“热爱文学”都是伊朗真实面貌的刻画,但伊朗又远不只是这样。

译者:孙静

编辑:钦君

原文选自:《海峡时报》

伊朗的多重面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