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过劳”了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0-18 17:02:11

其实,我们不知道有“能量”到底是什么感觉,不知道为何没花什么力气能量就消耗了,不知道疲惫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也不知道是源于社会还是我们自己。

也许,这样理解多多少少有点道理:我们逐渐认识到身体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感情和信仰可以对生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知道,情感上的压力会加剧炎症和疼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造成癫痫和失明。沙夫纳表示:“疾病到底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这是很难界定的,因为一般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此说来,疲惫使我们变得忧郁,变得嗜睡,几近瘫倒,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这并不是指疲惫的症状是臆想出来的,它其实就像流感发烧一样真实存在。

沙夫纳并不否认有现代生活压力这一原因。她认为,某种程度上,过劳症源于我们的自主权更大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工作给了我们自我规划的权利。于是,很多人做不到张弛有度,选择高负荷工作。她说:“这主要体现在对业绩不佳的担忧,认为做得还不够好,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

她也认为,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会消耗我们储蓄的能量。她说:“技术原本是为了节省能量的,但却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成了我们疲惫的原因。”如今,做到“班上事,班上毕”太难了。

今天,你“过劳”了吗?

做不到有张有弛,过劳症更严重了。(来源:Alamy图片社)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过劳症不易治愈。过去,医生会规定神经衰弱患者长期卧床,但卧床的煎熬往往只会加剧痛苦。如今,过劳症患者可以接受认知行为治疗来帮助他们控制心理上的疲惫,并掌握给自己“充电”的方法。

她表示:“过劳症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你要知道是什么消耗你的能量,又是什么能增加你的能量。”有些人可能需要极限运动的刺激,而有些人可能看书更有效。 她还表示:“张弛有度很重要,过劳患者肯定是这点没做到。”

沙夫纳发现,通过对过劳症的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能量从低谷上升到了峰值。 她说:“不可思议的是,我在过劳症的研究和写作中变得充满活力,对这个课题充满热情。而且,在得知不同历史时期有这么多人都有非常相似的经历后,我感到很宽慰。患者了解自己不是孤独的,别人也有同感,虽然个体情况不一样,但这也是一种慰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