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案例
继续以电灯泡为例,电灯泡的生产是计划报废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大约在1880年发明出用作商业用途的电灯泡,这些早期灯泡,包括百年灯泡,都是用碳灯丝做成的。而钨丝则是在30年后才被广泛使用。(这也是百年灯泡使用寿命如此长的原因之一。科学家猜测,由于碳灯丝要厚八倍,比后期白炽灯灯丝所用的金属灯丝更耐用。)
最初,企业会为早期富裕顾客安装和维护整个房子的电力系统,以支持房屋的电灯照明。根据《收藏家周刊》(Collector’s Weekly)所说,由于顾客对单独置换灯泡并不感兴趣,所以电灯公司就尽量生产出寿命更长的电灯。
随着电灯泡的顾客群不断扩展,维持长寿灯泡的商业模式也在逐渐消失。
尽管商业模式发生改变,但随着电灯的客户群不断扩展,发展成为大众市场,企业所赚取的总金额也越来越多。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鲜为人知的“太阳神计划”(Phoebus cartel)应运而生。参与这项计划的企业都是世界顶尖的电灯泡制造商,例如德国欧司朗(Germany’s Osram),英国电气工业(the United Kingdom’s Associated Electrical Industries),美国通用电子(General Electric)。这些企业合谋起来,人为地把电灯泡的使用寿命降低到1000小时。这一诡计的细节后来在政府和媒体的调查中有所曝光。
“由于相关文件被发现,因此这次企业联合(卡特尔)(cartel)成为了计划报废最明显的例子。”吉尔斯·施耐德(Giles Slade),《作出突破:美国的技术和过时,策略的历史及其后果》(Made to Break: Technology and Obsolescence in America, a history of the strategy and its consequences.)的作者,这样说道。
类似的做法一时在各行各业中涌现。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通用和福特在汽车行业的竞争就使得通用汽车引进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技术,运用到自家的汽车中。通用汽车在这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它不断地诱使顾客购买最新型汽车,以满足客人的需要,在社交圈里大放光彩。“这一模式可以运用到所有行业。”施耐德说。
尽管在1950年前,“计划报废”都还没有正式得到广泛使用,但这一策略已经渗透入崇尚消费主义的社会中。
生存与发展
时至今日,“计划报废”仍旧以各种形式,可见或不可见地存在着。无论是所谓的伪造耐用性:脆弱的部件很容易就会损坏,而维修的花费却比重新购置要高,还是提高美观度,让旧型号变得不再时尚,优秀的制造商总是有办法让消费者掏出口袋里的钱。
智能手机,由于电池寿命耗尽或软件更新,每一两年就要更换。
智能手机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最好的例子。耳机在使用几年后就会被丢弃。屏幕或者按键损坏,电池耗尽,又或者是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等突然不能更新。解决方法就近在咫尺:为新的耳机型号创立新品牌,每年推出市场,并称之为“史上最好”。
“计划报废”另一个看似人所周知的例子就是打印机墨盒。微芯片、光传感器或者电池在打印机墨盒用完之前就已经不能使用。于是使用者不得不重新买一整套新的,而不是更为低价的零部件。“这是毫无道理的。”施耐德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你不可以单买一瓶蓝绿色或黑色的墨盒,再注入储液槽。”
从这一角度看,计划报废似乎更加浪费。墨盒世界(Cartridge World)是一家专门回收打印机墨盒,并以低价提供置换的公司。单是在北美,每年就有3.5亿个墨盒被填埋。除了产生浪费,这些多余的制造废品也会危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