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信息,那么为什么要很长时间之后,我们才会形成最早记忆呢?BBC Future专栏对此展开了调查。
你和一个人相识数年,一起出去吃午餐、举办派对、庆祝生日、逛公园,因为都喜欢冰淇淋而愈加亲密,甚至一起去度假。总之,这个人为你花了很多钱,大概有6万3千224英镑。然而,事实是,你压根儿一点都不记得了。
从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出生之日,到迈出的第一步、说的第一句话、吃的第一口食物,再到上幼儿园,大多数人对人生中的最初几年完全没有记忆。即便是形成珍贵的最早记忆之后,我们也很少能想起婴儿时期的事情,这种情况一直要到儿童时期才有所变化。那么原因何在呢?
几十年来,这种对生命的记忆缺失一直令父母沮丧,同时也让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大惑不解。100多年前,精神疗法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对这个问题表现出小小的痴迷,他提出了“婴儿失忆”(infant amnesia)这一说法。
探索这种大脑空白可以引出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人们的最早记忆真实发生过吗?还是只是虚构出来的呢?我们能记起一些无法言说的事情吗?是否有可能某天突然找回丢失的记忆呢?
婴儿就像海绵,以惊人的速度吸收信息,但无法形成清晰的记忆。(图源:simpleInsomnia/Flickr/CC-BY-2.0)
该难题部分源自这样一个事实:婴儿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信息,每秒形成700种新的神经连接,掌握语言学习技能,这点让最成功的多语言使用者都羡慕不已。最新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之前,便已经开始训练大脑。
然而即便是成人,如果不刻意去记忆,信息也会随时间丢失。因此,一种解释便是“婴儿失忆”仅仅是由于自然遗忘,就像我们一生都会遗忘曾经经历过的事情。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的实验提供了答案。为了测试人类的记忆极限,他以自己为对象,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实验。为确保大脑是在完全空白的状态下开始实验的,艾宾浩斯发明了“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这些音节由字母随机组成,比如“kag”、“slans”,随后他记忆了几千个这样的“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我们回忆所学内容的能力会下降,并且速度快得令人不安:如果不去复习刚学会的东西,那么一小时之内,大脑便会丢失一半的新信息;30天之后,只能保留2%—3%。
关键在于,艾宾浩斯发现我们的遗忘方式完全可以预见。要想明确婴儿的记忆是否不同,只需要比较图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出生到6、7岁之间发生的事情,我们能回忆起的远比想象中要少。很显然,婴儿的记忆与自然遗忘过程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