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似乎拥有一项让人着迷的天赋:从繁杂的高科技主题中找出感人的戏剧情节。在2006年出版的《盲点》(Blind Point)一书中,他通过美国橄榄球场的左内边锋(left tackle)做到了这一点,在2003年出版的《点球成金》(Moneybal)中,他通过挑选棒球运动员的方法做到了这一点。在新作《快闪小子》中(Flash Boys),他又把目光转向了美国证券市场里高度计算机化的交易。
说到纯粹的讲故事技巧,《快闪小子》做得很棒。尽管经常在交易出现问题时,高频交易会成为新闻报道中的热词,例如2010年的“闪电崩盘”(flash crash),但在正常情况下,专业人士都无法理解高频交易这个术语,更不用说普通读者了。这就好像一个小提琴家厌倦了自己的保留曲目,而想要挑战自我用右手演奏帕格尼尼的曲子一样。
刘易斯得出了一个结论:美国的证券市场现在被一群这样的贸易者操纵着,他们愿意跨越令人吃惊的距离只为了能够以一毫秒的优势胜过对手。当一个无辜的投资者买下股票,他们悄无声息迅速跳入电子化交易市场,并从数以千计的投资者处获利,每年狂吸数十亿美元。
高频交易的兴起得到了2005年颁布的一项规定。这项规定旨在开放像纽约证券交易所(the New York Exchange)和纳斯达克(Nasdaq)等大型交易所,以实现更充分更激烈的竞争。这项规定的初衷是想要使得交易更公平;但在刘易斯以及其他的一些批评家看来,这项规定的实施反而带来了新一轮算法演进,让那些拥有与交易所超快速连接的交易者自然能够先于其他人对买卖交易作出反应。
刘易斯透过前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的操盘手布拉德·胜山(Brad Katsuyama)——他转投华尔街并为自己的发现而震惊——的视角讲述了高频交易的兴起过程,从而将其变成了一段人性化的叙事。布拉德后来成立了他自己的交易所,以来抗衡那些高频交易滥用者,并因此拥有了一批操盘手和高频交易痴迷者的支持。
如果刘易斯是对的,那么不仅仅是监管机构允许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一个巨大的金融丑闻,他们还还助长了美国证券市场的堕落。“曾经是这世界上最公开、最民主的金融市场已变成了——至少在精神上看来是——更像是一场盗窃艺术品的非公开展览,”他写道。
图:市场数据公司Nanex提供的高频交易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就确实如此。关于高频交易的好坏,支持和反对者之间的热烈地讨论已有很多年,两种观点中都不乏对对方煽动性的谴责。但毕竟,股市中仍然有很多钱,而且如今专业操盘手都是思维缜密的高学历者。他们不会只顾着互相摸黑对方,他们也很好地武装自己。
有一种与刘易斯相反的观点是,尽管高频交易可能是在被某些人自私地推进——截至2008年高频交易已经占美国证券市场总量的65%,但它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市场的流动性,并且降低差价(即股票买进和卖出金额之差)。没有人喜欢高频交易商,但他们的确是一种有用的寄生虫。
刘易斯反对上述观点,他认为高频交易造成了波动性,会带来一系列令人费解的行动,而不是流动性。不过,他坚定地把读者引向了这样一种结论:人们感受到自己被操控,进而想要知道他对新的证券交易所——印度能源交易所(IEX)的称赞是否合理。艾略特(T.S. Eliot)曾写道:人类不能承受过多的现实;而刘易斯则不能承受过分的敏锐。
这并不是对他的责难。我不确定《快闪小子》一书的读者群有多广泛:有很多人想要阅读关于棒球或足球的书籍,但很少有人愿意去了解什么是算法交易。但是,任何一个对它有一点模糊兴趣的人都将会从刘易斯这本书中获益良多,阅读这本书将是一次了解高频交易的旅程,特别是了解新泽西的光缆、俄罗斯的软件工程师以及被称为“资金暗池”(dark pools)的场外交易市场。
最重要的是,刘易斯有叙事的天赋。他并不是第一个写暗光纤(Spread Newtworks)的人。暗光纤是一家创业公司,秘密地在海底暗铺设了一条827英里长,造价3亿美金的光缆,从芝加哥延伸到新泽西,只为确保一次交易能够在13毫秒内完成。不过,刘易斯把它讲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与不知内情施工队员一起完成了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