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中的性别差异似乎一直会持续到晚年。另一项调查研究了65至98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个性差异,与年轻成年人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一样,老年女性往往在神经质和随和性上得分高于老年男性。
进化心理学家声称,我们今天的心理特征反映了遥远祖先所经历的生存需求,并且男人与女人的生存需求也是不同的。而如今的研究结果似乎验证了这一说法的合理性。例如,养育能力更强的女性更可能成功地抚育弱势后代,而更富勇敢个性的男性则更可能在争夺配偶中取得成功。相应地,这些性状也就被遗传给了后代。
然而,某些学者和评论家对于这种人类行为的生物学解释感到不安,因为他们觉得这种说法低估了社会和文化力量在塑造人类个性和行为方式上的重要影响。
毫无疑问,社会力量也起着重要作用。但上文中科斯塔、麦克雷等人的三项跨文化研究实际上都证明,相较于性别平等文化欠缺(主要通过妇女的文化程度和寿命来判定)的亚非国家,男女个性差异在较发达国家以及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中尤为显著,比如欧美国家。
这似乎与个性发展源于社会期待和传统性别角色的观点背道而驰。对于这一意外发现,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造成男女个性差异的内在生物因素在性别平等的文化中占据主导。毫无疑问,这和我们已知的基因与环境对其他心理特征的影响能力相符。举个例子,教育水平越平等,受教育者的遗传智力对其学术造诣的影响越大。
我们也可以用人格隐形测试法来分析该问题——通过人们的键盘反应速度(针对不同的单词尽可能快地按下键盘上的不同按键)来测试他们将自身相关单词与描述不同性格特征的单词相互匹配的速度有多快。这一测试方式的设想如下:参与者不会意识到他们实际正在揭露对自己性格特征的想法,他们的分数也就不可能受到试图与社会期望相符的心理的影响。
米开朗琪罗·维亚内洛(Michelangelo Vianello)是意大利帕多瓦大学(University of Padua)的学者,2013年他领导的团队就用上文的方法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网站“隐形项目”(Project Implicti)调查了14000个人。结果显示,使用隐形测试法获得的性别差异量较标准性格量表测量下的数据少了三倍之多,这就表明通过标准问卷所揭示的个性差异确实受到了人们意识偏见的影响。
然而,尽管有量级上的减少,隐形测试法还是发现,男女平均个性的确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这一点对于神经质和随和性得分较高的女性尤为适用。简言之,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个性中的性别差异在潜意识层面上确实存在,但那些依赖参与者自我报告的研究有可能夸大了性别差异,因为人们还是会倾向于符合社会文化的期望。
关于男女个性差异的争论远没有结束。虽然大多数研究都得出了一致结论——男女在神经质和随和性方面的个性差异最为普遍,但也有学者指出,但凡是能够窥见更多细节,人们便会发现更多方面的差异。
为探究这种可能性,2011年,林菲尔德学院(Linfield College)学者扬娜·维斯伯格(Yanna Weisberg)和她的团队进行了更为细化的研究。研究者们从五大心理特征(包括外向性、神经质等)分别选出两个方面,并对2500多人进行了量化分析。例如,外向性中选取了热情和自信两个方面,神经质中则选取了情绪波动性和不合群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