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总是充斥着各种版本的消息,BBC未来版块提醒我们,应以理性的姿态来消化庞大的信息量。
从“电影《辛普森一家》早在2000年就预言特朗普将入主白宫”的离谱论证,到“英女王曾笑谈会派人刺杀特朗普”的荒诞故事,我们的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谎言与谬误。
就拿1月29日,亚历山大·比索纳特(Alexandre Bissonnette)枪袭加拿大魁北克市一清真寺的事件来举例。短短几小时内,各种阴谋论纷纷涌现,甚至还称有一名警察参与其中。
正如Snopes(注:一家专门核查并揭穿谣言与传闻的网站)创始人之一大卫·麦克尔森(David Mikkelson)所说,新闻中无谓的废话越来越多,你避都避不开。Snopes的确卓有成效,去年十月份,当各类新闻争相为美国大选造势、令读者们难分真假之时,其月访问量足足高达1360万,几乎翻倍。
所幸,心理学家们已经逐渐开始明白——为何人们总是欣然接受与自己观点相契合的可疑论断,却选择性忽视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客观事实。本篇报道综合以往内容,总结了六个能让你避免被假新闻愚弄的小技巧。
1 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阴谋论者称,女演员梅根·福克斯已经死亡并被山寨明星顶替,该说法不止一次出现。一系列研究表明,只要把一条新闻塑造得有模有样,煞有介事,人们就很容易被迷惑。通常,某一观点的“认知流利度”(cognitive fluency)决定了它能否被人接受。很简单,只需用易于阅读的字体将故事打印出来,就能轻松骗过不少人。
同理,我们很容易相信自己较为熟悉的人(比如经常在电视上出现的熟面孔),哪怕他们在所发言的领域明显是外行,缺乏专业知识。所以,多质疑消息来源吧,别把目光聚焦到华丽的言辞上。
链接:为什么人们容易上当?
2 注意辨别处理过的图像
美国《洛杉矶时报》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Brian Walski)2003年在伊拉克前线采访时,为了“突出画面冲击力”,将现场拍摄的两张照片进行了合成。图像也可以增加故事的“认知流利度”。但是Photoshop这类软件的存在使得图片处理变得无比简单。你或许都意识不到,这些图片是如何轻而易举地操纵着你的记忆。
Slate网站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将某些特定政治事件的照片放到网站上,其中只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后来询问结果时,几乎有一半的读者称,他们误以为一些假的事件真实发生过。这只是一个小技巧,但瞬间就能让赤裸裸的谎言变成你以为的现实。所以,试着接收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吧,不要片面相信你眼前所谓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