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小鲜肉"乱象引关注 幕后推手更应"打板子"

作者:章琰 来源:羊城晚报
2017-03-13 10:09:41

剧组创作一味求快

多年前,演员拍戏需要提前入组,酝酿感情、背诵台词。但现在,剧组为了求快,甚至剧本尚未完成就开机,而剧本也很少能有时间打磨,因为要配合演员的档期。宋方金举例称:“比如现在是3月,有的主演表示5月有档期,编剧就必须在两个月内写出剧本,导致创作没有按照客观生产规律来,草率写作,经不起考量。”他表示,最近四五年这类情况非常多:“毫不夸张地说,达到90%以上。只有像郑晓龙导演、刘江导演那样的剧组还在走正规的拍戏流程,很多IP剧还没有完整剧本就开机了。”

演员进了组,也不需要和对手搭档培养感情,甚至自始至终都见不到对手演员。他们面对的可能是副导演、沙袋、墙壁甚至空气……一部30集到40集的剧,以前最少需要拍摄半年,但现在利用技术与替身,15天就可以拍完。而拍摄过程也以求快为先,现场全是“过过过”的声音,演员完全无需投入真情实感。

耍大牌,谁宠的?

宋丹丹早前在发言中提到了她拍戏时经常碰到的两种现象:一是小鲜肉攀比化妆师和助理人数;还有一种是,两个小鲜肉一起拍戏,早到的在停车场等着,非要别人先进去,“好像后进去的人显得腕比较大”。宋方金也感叹说,有些年轻演员“想睡觉就停工,不想拍就让前辈演员一直等到他心情好转”。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市场和外界的追捧娇惯:“这导致片场不再有演员,只有明星。比如片场吃饭也会分明星餐、明星助理餐、替身餐、场工餐,连饮食都分级。”而当年老一辈演员也是从小鲜肉的年纪走过来的,他们为何从未表现过这种嚣张的态度?

粉丝经济过度发展

在小鲜肉之前,传统的造星流程一般都是按照“演艺作品——大众媒体关注——话题营销”再加上经纪公司包装的链条发展,从而使粉丝喜爱追随。反观“小鲜肉”的走红路线,不再是凭借演技和作品,而是带有明显的粉丝传播特征。如今的“粉丝”一词,已经不止于娱乐产品的终端消费者那么简单了,他们通过毫不吝啬地挥洒金钱或时间将影响延至上游,介入明星的经纪、营销、推广中,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参与明星制造。粉丝圈中有严明的等级和纪律,还有明确的分工,这种严整而又疯狂的群体称为“粉圈”,立于其背后的则是无所不在的——粉丝经济。

如今,粉丝们成为掌握小鲜肉和经纪公司经济命脉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可以给予巨大的经济利益,还能作战在宣传营销的第一线,更直接影响着投资人和播出平台的选择,成为小鲜肉们最大的靠山和底气。这些粉丝,不仅为偶像刷榜、买别墅、包飞机、送豪车,无形中也让小鲜肉们逐步迷失,将原本该放在演技上的精力,放在了外形包装上。而在粉丝们的追逐吹捧中,小鲜肉们难免内心膨胀。

虚假数据充斥行业

制片方砸了天价,但小鲜肉演技不过关,戏火不起来怎么办?“这个戏就必须红,不红也可以把它做红。”汪海林意味深长地说。他认为,比起“不专业的人来做艺术创作”更严重的是,所谓的“流量咖”可能根本就是卖方和买方共同伪造出来的。宋方金也对所谓的热度和流量表示质疑:“比如说一部剧点击100亿或者80亿,现在还有达到200亿的。可咱们中国一共有7亿网民,这7亿网民不吃不喝全看这部剧也到不了那个点击率。所以说,有的人气演员热度也是假的,包括所谓的搜索热度、关键词、话题。”在这样一整套产业链的包装下,小鲜肉即便把戏演砸了,也有恃无恐。

在宋方金看来,目前不少影视产品更像是理财产品:“因为好多这种剧的拍摄公司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其实主要不是靠作品的利润营收,他们主要靠二级市场上的股票回收,所以他们要造非常漂亮的数据。演员的片酬和制作方之间,很可能存在着一个造假的连环套。”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演员都会关心制片方会不会买收视率,只要片方愿意买收视率,就算他们拍出来的作品质量经不起考验,也照样能破收视纪录、破点击率,造成一派繁荣的景象。再不行,就买水军、买粉丝来追捧,整个流程形成一个闭合式的链条,恶性循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