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诞生记:50家投资方“逃跑”

来源:凤凰网
2017-04-05 15:18:43

《人民的名义》诞生记:50家投资方“逃跑”

  《人民的名义》主演陆毅

尽管从舆论形势来看,反腐作品的春天悄悄来临,但迎合了这个时间窗口的第一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险中求胜的故事。“一方面有担心,一方面有底气吧,”导演李路说道。

最高检影视中心的范子文、编剧周梅森、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成为护航《人民的名义》的三剑客。

“中央的反腐成效越来越大,让一直静静观望的我有了信心”。此前,周梅森的官场政治小说包括了《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作品,这些作品相继被改编成电视剧,其中《国家公诉》就是周梅森与最高检合作的电视作品。

因为挂职过一年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梅森自称充分了解国家政权的运作形式,“大量的东西都来源于生活”。启动《人民的名义》的创作后,周梅森在最高检的陪同下,去了南京的浦口监狱,与一些落马官员、检察院及驻监检察所的干部开过小型座谈会。

导演李路则是在剧本创作了三集之后介入的。2015年年初,李路偶然得知,周梅森为了《人民的名义》的剧本创作正在江苏的某个人民检察院体验生活。基于“周梅森”这三个字,基于13年没有出现反腐剧,加上反腐的力度如此之猛,李路认为自己一定要参与这个项目,于是近乎三顾茅庐,从周梅森处拿下了这个项目。

李路是国家一级导演和中国十佳制片人,此前的作品包括《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等电视剧。但对于这部剧来说,更有裨益的是,李路导演科班出身,但读过长江商学院,曾经出任过南京电影制片厂负责生产的副厂长和江苏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

对于剧中涉及到的很多涉及官员的言谈举止、生活工作习惯,做了十多年的副处级干部的李路自己并不陌生,有时候确有不太清楚的时候,也可以在剧组现场很快找到熟悉的干部打电话请教。

“比如我们有两大场常委会的戏,那省委常委会议怎么开,以前是长桌子领导坐两头,现在是领导坐中间,这些都是有安排的,以表明杜绝’一言堂’。如果你对这些变化不了解,不好拍。”李路告诉《三声》。

“周梅森”这三个字在李路看来,是这局险棋中的制胜招,“如果这个戏不是周梅森编剧,我也不见得敢接。因为他常年做这个研究,他知道底线在哪里,该弘扬什么,尺度怎么拿捏,所以他的本子我觉得可以做。”

经过周梅森的举荐和最高检影视中心的面聊,李路拿到了最高检影视中心的授权,成为《人民的名义》的总制片人和导演,负责项目的投资、融资、制作和发行。

2015年7月11日,制作方在北京召开剧本创作专家研讨会。除了制作团队的“三剑客”,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翟泰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检察日报社总编辑钱舫等都专家领导参与了剧本的研讨会。

被允许的尺度——“反腐反到副国级”正是诞生于这次研讨会。当时,对于剧本在尺度上的保守,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翟泰丰大为恼火,“坏人只写到一个公安厅长,十八大后倒掉这么多的贪官,反腐形势这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根据新京报对主演陆毅的采访,《人民的名义》拍摄期间,现场也有一个最高检影视中心的人全程参与,“因为很多条例是不允许说错的”。陆毅在进组前,也曾在最高检的每个部门做过生活体验。

《人民的名义》诞生记:50家投资方“逃跑”

  演员高亚麟的公司参与投资了《人民的名义》

即使有来自官方的牵头和把关,但在具体细节和尺度的把握上仍旧是这部剧最大的不定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拍完送审时,编剧周梅森曾跟导演李路打了招呼:“要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准备。”多家媒体报道的“十天光速过审”,也被李路否认。

对于总制片人李路来说,审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最大挑战在于找投资。

从立项开始,李路就将《人民的名义》定位成“投资不低于1亿”的制作规模。通常情况下,反腐、涉案等特殊题材的影视作品,一般都由最高检、或公安部直属的金盾文化中心等机构和部门(俗称“公检法司安”)牵头,联合社会化的民营影视公司一起打造。但出于对严格的审查制度、高昂的制作成本和日益年轻化的观众群体的担忧,很多老牌、大型的影视公司对这类剧集宁愿敬而远之。

李路称自己制作过3000多集电视剧,从来没有亏过钱。

但在《人民的名义》筹备之初,没有投资方敢碰这个敏感题材。李路在为《人民的名义》码局的过程中,接触过的数十家大公司,包括了国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视界领军公司,都在不同阶段“逃跑”,“我最后要写一个报告文学,讲讲其中五十家兄弟姐妹没敢投的故事。几月几日,因何而逃,合同都签了,逃跑了。一堆,不是一个两个,几十个”。

最后,决定投资这部电视剧的毫无例外都是电视剧行业的新手,除了最高检、江苏省委宣传部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之外,演员高亚麟的天津嘉会文化、北京正和顺、上海利达影业、安晓芬的大盛国际、弘道影业等五家民营公司共出资一亿,顺利组局《人民的名义》。

“都是第一次做电视剧,基本上全是我的朋友或者是被劝说来的其他人”,李路坦言自己是个胆子大的人,直到开拍前,资金缺口还差两千万,李路做好了抵押房子的准备后,按原计划开机了,“谁都不告诉,谁都不讲,所有压力我一个人消化,一个人消化。”

对于这些参与投资的新玩家而言,它们明白投资这样一部主旋律剧所背负的市场风险。但高风险对应的是高收益,它们比那些老家玩家们更迫切地需要切入电视剧市场,用这样一个成功案例去获取行业里更多的资源和人脉。更何况,这个组局人之前还没有输过。

目前来看,《人民的名义》正在享受高风险带来的高回报率。自播出以来,《人民的名义》前五集全网播放量累计超过5亿,双网收视率第一。

更大的收益在于,《人民的名义》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上百家党媒和主流媒体的评论认可,“很多国字头的会议变成了《人民的名义》研讨会”。来自剧组成员的社交媒体信息显示,北京银行纪律检查委员会下发了《关于组织观看反腐力作<人民的名义>的通知》,这部剧在政府机关中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随着十九大召开时间的临近,以反腐为主题的献礼剧会逐渐成为热门剧种。《人民的名义》开播之后,不断有人找到李路,希望能够和他合作拍一部续集,或者一起做一个反贪题材的电影。

调侃自己因为拍这部戏已经“老了好几岁”,“不是小鲜肉”的李路却说,这样的“体验”,一次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