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可以描述人们的感情生活。讲故事,尤其在小说里,可以使人们直击他人良知,感受他人所想。这使我们更确定我们自己的信仰与感觉。然而多数时候,讲故事是在向信仰发起挑战。最近,心理学研究院丹·约翰逊( Dan Johnson)在双月刊杂志《基础与应用社会心理学》(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上发布了一项研究,他发现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会对他人产生共鸣,尤其是读者最初被认定为“外来者”(比如说,外国人,不同种族、肤色、宗教的人)
有趣的是,读者对小说越投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越发感同身受。约翰逊通过“偶然地”掉一些钢笔来验证这个说法。当然参与者并不知情。结果表明,相比之下,那些之前完全投入到小说中去的读者更有可能去帮助拾起钢笔。
科学杂志最近的一项研究对这个结论更是予以支持,故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这决定着读者可以通过文学中主人公的主观体验来影响读者心理过程。这也就是说,在你读小说的过程中,你更有可能是在解读情感。
然而,为什么开始讲述故事是放在首位的呢?其中一个原因是这有助于理解他人,另一个原因就是故事可以是一个演变机制,能使我们的祖先鲜活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比仅仅给你罗列事实,为你讲述一个如何生存的故事,你更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活下来。比如说,如果我告诉你,在大树附近有一只动物,不要靠近,这样的效果就不如我告诉你,我的表哥被潜伏在大树那边一只凶狠、可怕的动物给吃了,千万别过去。所以说叙事兼用了数据和情感,这远比仅仅为听众提供数据有效的多。实际上,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詹妮弗·阿克(Jennifer Aaker)说过人们在听故事的情况下记住的信息效率要比仅仅是听事实高出22倍。
人们对故事的重视程度表现在对叙事人的崇敬上。有些作者、演员、导演,这些以叙事为生的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故事同样是逃避现实的一种形式,可以在消遣中使我们变为更好的人,在剧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东西。
或许,我们一遍遍讲述故事,还有不吝对叙事人赞美之词的真正原因是人们想要成为共有历史的一部分。史密斯在第11块石碑上发现的故事是关于一场洪水的。在第11块石碑上或者说吉尔伽美什关于洪水叙事的石碑上,苏美尔水神恩基讲述了一个关于一个叫乌塔-纳匹西丁姆的人的故事,他倾其所有建造了一艘船,他被告知要带上他的妻子,家人还有村子里的手艺人,幼小的动物以及一些食品上船。这个故事几乎和创世纪还有古兰经71中的诺亚方舟一样。
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人们不停重复着相同的故事。作家克里斯多夫·布克称只有七种基本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不断在电影中,电视上还有小说中重复再重复。这其中包括杀魔除怪的情节(贝奥武夫,世界大战);白手起家(灰姑娘,简爱);魔宫争斗(伊利亚特,指环王);奇妙之旅(奥德赛,爱丽丝漫游仙境);重生(睡美人,圣诞夜怪谈);喜剧(婚姻之终);悲剧(走向死亡)。
故事的益处在于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真实世界,他们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是否真的小说太多了?在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关于主人公阿隆索·奎克萨诺的描写中说道“他整晚都在读书,从日落到日出,他整天都在读书,从清晨到日暮。直到久久未能入眠,如痴如醉的阅读让自己大脑干涸,神志不清。”
然而第二天早上,阿隆索·奎克萨诺决定自己要变成一名骑士,他把自己变成堂吉诃德,从此远行。然后他就出发了,根据他在书中所读到的骑士的样子,去模仿他们冒险,还有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编译:葛珅,编辑:刘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