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1.07亿成年人未婚。德保罗说:“单身人数几乎占了总人口的一半——这是我最喜欢的数据之一——比起婚姻生活,美国人成年后往往会享受更长的单身生活。”这意味着对婚姻制度的道德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单身生活的贬低,不仅影响了一大部分美国人,也与这个国家的文化现状格格不入。
我们往往并不把“单身歧视”看作是一种偏见。在一系列有关住房的研究中,德保罗和同事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向实验参与者描述了一位房东是如何选择买主的,并请他们就此判断房东是否有歧视倾向。他们提供了四个不同的例子,每个例子中均有两个买主:第一个例子中,其中一名买主来自一个遭受歧视的团体,出价更高,另一名买主来自没有遭受歧视、大众广为认可的团体,房东选择了后者;第二个例子中,其中一名买主为男性,另一名买主为出价更高的女性,房东选择了前者;第三个例子中有一名黑人买主和一名白人买主,房东选择了白人;而在第四个例子中,买主两方分别为一对夫妇和一名单身人士,房东将房子卖给了那对夫妇。参与者们认为,在前三个例子里,房东的行为可视为歧视,但第四个例子不存在歧视。“他们说,‘因为这对夫妇结婚了嘛’,好像结婚本身就足以解释一切。”德保罗说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种歧视——与其他例子一样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单身歧视”和“婚姻狂热”都是文化上的不安全感所带来的副产品。与直觉恰恰相反,德保罗认为人们对单身人士的偏见以及对婚姻的过分追捧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如果婚姻的好处真有那么明显的话,完全不需要如此大肆吹捧。”德保罗如是说。过去婚姻曾带来的好处如今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单身女性也可以有孩子,拥有开放的性关系,并且能够经济独立。德保罗认为,对于想要步入婚姻生活的人来说,结婚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如果单方面认为已婚人士优于单身人士,这便与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心理背道而驰——结婚究竟是不是一种值得的选择?
已婚人士比单身人士更加快乐更加健康的文化迷因是不成立的。德保罗对那些得出结婚有好处的研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它们在各方面都存在大量缺陷。(通常情况下,研究对象要么完全不包括离过婚的人,要么将离过婚的人和单身人群混为一谈,因此便掩盖了他们曾经结过婚且不喜欢那段婚姻的事实。另一个问题在于:研究婚姻完全不应该粗略地以“是否结婚”为标准对人群进行划分,这与研究吸毒可大不相同。)此外,对单亲父母的非议也很容易驳斥:真正给孩子带来伤害的不是单亲家庭本身,而是充斥着整个家庭的矛盾、争吵、冷漠,或是对孩子疏于照顾的家庭环境。
最重要的一点是,单身与否并无好坏之分,幸福没有捷径。不管是选择结婚还是单身,跟随自己内心的人,往往是最快乐的人。对德保罗和许许多多的人来说,选择单身只不过是在做一件他们感觉正确的事。“如果我结婚了,我不会更快乐,也不会更健康。”德保罗说,“管它什么单身歧视还是婚姻狂热,我就是喜欢一个人生活。”
原文选自:ideas.ted.com
(编译:魏千菡,编辑: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