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工作场所,如呼叫中心,甚至会给员工提供专门的口音训练项目。有些口音被认为更加悦耳动听、值得信赖,比如苏格兰英语或者美国南部英语,于是更加受到一些人的推崇。不过,要想通过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使之接近上层社会,从而促进职业发展,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当我们审视一个人为什么想要改变自己的口音时,会发现答案中存在大量偏见,而这些偏见不应该被大肆渲染。
首先,就算你是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如果要你在工作场合说一种全新的口音,回到家里又像换衣服一样换掉它,这绝非易事。
口音不单指我们说话的方式——它清晰地表明了我们从何处来。只要我们一开口说话,别人就会知道我们是谁。口音是我们个人身份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对不同地区的刻板印象也建立在不同的口音之上——纽约人很粗鲁;说标准英语的英国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约克郡人值得信赖;美国南部人友好和善;而伯明翰人的发音可能悦耳动听,也可能听起来像犯人那样吓人——取决于你遇到的是什么人。口音可真是一门有趣的学问。
不管你来自伯明翰还是布鲁克林,不管你是工薪阶层还是上层贵族,不管一门语言对你来说是母语还是第二外语,口音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诸多特点,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研究表明,只要30毫秒——足够说一句“Hello”,听众便可以辨别说话人的种族或文化背景与自己的不同,进而迅速判断对方属于哪一种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正是由于这种偏见的存在,我们会根据口音形成对他人出身背景、社会阶层、性别或者种族的刻板印象,进而迅速产生对一个人“基于语言层面的印象”。我们甚至完全不会意识到自己会因此对他人产生歧视。对那些使用边缘化和小众语言的人来说,这种歧视会给他们的就业、教育甚至是找房子带来更多的困难。
斯坦福大学的社会语言学家约翰·鲍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使用不同的口音,重复拨打报纸上刊登的一个公寓出售广告的电话,记录下了自己分别在使用非洲口音、芝加哥口音和标准美音的英语时,对方所提供的可出售公寓数量。
当鲍使用非标准口音时,对方可以出售给他的公寓数量突然间就变少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这些口音在语言学层面有任何不妥之处,而是因为听众常常对说这些口音的人产生种族偏见。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有研究证实,听众会仅仅根据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将各种各样不相关的特点与之联系起来,涉及身高、外表的魅力程度、社会地位、聪明程度、教育情况、性格好坏、社交能力甚至是犯罪行为等方方面面。就像鲍的实验那样,实验对象听到的是一些“伪装”的口音,即同一个人说出的不同口音。可就算说话的内容不变,在听到不同口音时,听众常常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偏见可能会给那些口音受到社会歧视的人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