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云南崇文尚艺 毕生心血为国收藏

来源:光明网
2017-06-29 15:50:45
 
 

根系云南崇文尚艺 毕生心血为国收藏

  云南大理国艺轩收藏馆展厅内景

痴迷收藏的云南人

作为云南著名诗人和作家,高为华迄今为止已发表了诗歌四百多首,小说一百多篇,出版了诗集《无形的勋章》、《世纪的风》,小说集《观音之死》,他的作品曾十二次获奖,小说《仙官命》一举摘取了“全国长城杯文学大奖赛”一等奖,这是该次评奖中唯一获一等奖的小说。为此,高为华被邀请到北京领奖并代表获奖作者发言。评委王蒙、刘心武、李国文、丛维熙、张洁、陈建功对他的小说给予很高评价,欣然为他题字留念,并为他颁奖。

他的另一篇小说《小镇书痴》荣获云南省政府颁发的“首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他是这届评奖中最年轻的获奖作者。不过,他发表文章时用“魏华”作笔名,因此,许多人不知道云南文学界的“魏华”就是他。

他创作的诗歌“你的名字叫中国”荣获“首届刘三姐诗歌大奖赛”特等奖,被邀请赴广西出席颁奖大会并代表获奖作者讲话,他的作品和发言深深打动了刘三姐扮演者、著名演员黄婉秋,黄婉秋主动邀请与他一起座谈并合影留念。

当时,高为华是云南省大理州唯一一位既出诗集又出小说集的作家,高为华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闪耀着创作的光芒。但是就在高为华的文学创作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全身心地投入收藏事业。对高为华来说,书画收藏一直有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不是源于金钱,而是源于人类对于美好的向往和文化的追求;源于对祖国和家乡的挚爱;源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守护的责任担当。

高为华从小喜爱书画,他的初心愿望是作一名画家,可惜家在农村又太穷,经过“文革”十年,画家梦破灭了。于是,在“破四旧”的过程中,他偷偷走上了书画收藏的“孤独”之路。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北京之行,1978年大学毕业后,高为华有机会第一次去北京,亲戚让他在北京购买毛皮鞋、毛线衣等当时的“奢侈品”。他怀揣亲戚们的钱和自己的全部积蓄共4000元巨款踏上了北上旅程。

一到北京,高为华就直奔琉璃厂的百年文化名店“荣宝斋”而去。当时的荣宝斋堪称民间博物馆,销售名人书画和文房四宝,有“民间故宫”美誉。在荣宝斋,他一看到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书画大师的作品,欣喜若狂。但是标价也把他给吓住了,一幅名画成百上千元。当时,高为华一个月工资才40多块钱,身上的4000多元钱就相当于他十年的收入。所以,要出手购画既要三思,更需魄力。最后,他还是割舍不下中华传统文化情愫和对艺术珍品的酷爱,几乎花光了身上的钱买走了钟爱的几幅名画,揣着仅剩的十几元钱匆匆登上返程的列车。

亲戚得知高为华从北京回来了,迫不及待地来看他,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东西没买到,钱却一分不剩。听说他把钱都用在买字画上,都骂他“范进读书读傻了”,“小高脑子进水了”,甚至让他去看“神经病专科”。其实,那不是高为华的一时头脑发热,他在谈收藏体会时曾说:一个成功的收藏家,必须有魄力、毅力、定力。魄力就是敢于冒险、敢于拍板、敢于下手,为其倾心的艺术品,敢于一诺千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毅力就是必须坚持不懈,搞收藏绝不能凭一时之兴趣,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没有毕生的辛勤和努力,就别想在收藏界获得成功。定力的最大体现就是不为利益驱动,要“守得住”。俗话说:“黄金有价,艺术无价”,艺术乃无价之宝,在现实生活中,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幅名人字画,会受到众人的青睐和追逐。收藏家手中的精品,有人往往愿意出极高的价钱,如果没有定力,就会被钱所动,守不住珍藏的精品。有了定力,就能为手中的藏品筑就一座碉堡,人间万物皆可失,唯有珍品永流传!

自此,高为华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并且极为低调地搞起名家书画收藏,始终遵循“凡收藏之事,保密则成、浮骄则败”的原则。四十年过去了,高为华当年所购得的那几位国画大师作品价值扶摇直上。当年极力反对高为华搞书画收藏的家人,现在又反而称赞起他“会读书”、有眼光、有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