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吃货精神,值得世界推广吗?

作者:David Robson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7-25 16:01:28

香港人的吃货精神,值得世界推广吗?

我查阅了科学文献,发现心理学上把这两种“饮食性格”界定为食物猎奇(neophilia)和新食物恐惧(neophobia)。研究发现,对新食物恐惧的人面对不熟悉的食物时会感到紧张,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皮肤电导率也会因出汗而增强。

对新食物的恐惧会导致饮食不够多样化,从而影响健康状况和幸福指数。比如,也许因为更倾向于清淡、高热量的食物,新食物恐惧症患者更容易超重。而且他们通常都会缺乏许多关键营养素,比如蛋白质、单一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镁等矿物质。

这种偏好可能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许多食物中的苦味来自一种叫“苯硫脲”的化学物质,而不敢尝试新奇食物的人通常对苯硫脲有很强的味觉敏感度(事实上,苯硫脲或许与判断植物毒性有关系)。所以,因为基因差异,我觉得苦丁茶、龟苓膏和炒苦瓜并不难吃,但其他游客却说快被苦味呛到吐出来了。

不过饮食性格还有可能受到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影响。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莱斯·沙瓦夫教授研究发现,新食物恐惧症患者普遍都比别人更害怕疾病和宠物,这可能是厌恶反应在全面加强后的一种表现。沙瓦夫教授说,我们在进化中逐渐发展出了对细菌感染的恐惧,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肉类会特别警惕,因为食物中毒的风险非常大。

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新食物恐惧症患者自认在其它领域也存在类似反应,包括性行为——这似乎还与他们偏好的关系类型有关。在土耳其毕尔肯大学工作的沙瓦夫说:“喜欢短期恋爱和一夜情的人,更喜欢尝试新奇的食物;而爱情中看重唯一和忠诚的人,更不容易接受新食物。”他由此提出假设,乐意尝试新奇食物也许意味着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能够抵御新食物中潜在的病原体。

不管我们现在对新奇的食物是什么态度,沙瓦夫认为,通过多接触新鲜的味道和口感,厌恶反应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新奇食物恐惧并不是‘不治之症’。”他说,“人的一生中,饮食性格会根据场合、心情和心理状况有所改变。”威斯康辛大学的潘虹(音)研究发现,最好的办法是有意识地留意、思考。很明显,面对陌生的事物,只要冷静观察、慢慢体验,就可能克服最初的恐惧和厌恶。

在新界大埔墟的蛇汤餐馆,我亲身经历了这一克服恐惧的过程。我们英国人都觉得怕蛇是理所当然的,而且看见带鳞的蛇肉在黏糊糊的汤里漂浮着,更是让我难以下咽。但是,在这段走马观花的港式美食之旅后,我决定吃下人生中第一块蛇肉。原以为会是一场酷刑,没想到蛇肉汤非常好吃,喝下去暖暖的很舒服。蛇肉淡淡的腥味被柠檬草的气味中和掉了。当地人认为,蛇肉汤可以加强新陈代谢,抵御疾病。

香港人的吃货精神,值得世界推广吗?

目的地的前一站,是大埔菜市场顶楼的一家餐厅。塞西莉亚说,新鲜、清淡的海鲜是这里的特色。所以我们点了一条带酱油的清蒸鱼、炸鱿鱼球和鲜蟹糯米饭。塞西莉亚说,清蒸鱼的个中门道在于蒸的时间一定要精准。“哪怕多蒸一分钟,肉也会变老。”她还告诉我,在粤语中,“鱼”和“余”同音,所以清蒸鱼是年夜饭桌上的常客,以求“年年有余”。

一天的美食之旅结束后,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自己探索香港更多的热门景点了。塞西莉亚也是一个旅行爱好者,她把探索美食的过程比作学习一门外语:适应新的思维方式确实要多花一点时间,可一旦开始领会个中含义,你就掌握了了解这个文化最好的方法。“吃就是香港文化的灵魂所在。”

原文选自:BBC

译者:何芊芊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