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我开始尝试接触更多适合成人的阅读书籍,我记得我总为书中某几页的内容所困,费尽心思去解读一些语句的意思。后来母亲告诉我,阅读重要的不是理解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段落,而是对文章或书籍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听罢我甚感惊喜,也如释重负,再也不费力去理解每一篇文章的内容了。
我意识到,当我不去研究一本书,费力理解每个字句,我就有了更多感受空间,徜徉在文字之中,看看它们把我带到何处。这让我感到轻松,也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往往比它的故事蓝本和情节更重要。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很少通过阅读封底的简介来猜测自己是否喜欢一本书。我发现精读一本书的前几页,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往往更有价值。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当我听说一位朋友因为海伦·加纳作品的主题不吸引他,故而从来不阅读加纳的作品时,会感到惊讶了。我突然明白了,对加纳作品的主题感兴趣与否跟喜欢该作品几乎没有关系,因为这些作品的写作方式,让你不可能不对它们产生兴趣。
不光是加纳的作品,很多书都是如此。我对游泳并不感兴趣,但却很喜欢《梭鱼》(Barracuda);我想没人真的喜欢板球,但约瑟夫·奥尼尔的《荷兰》(Netherland)却让我趣味无穷;我并非观鸟者,却也为《与鸟儿为伴》(Mateship with Birds)所感动。任何预先判断书籍是否有趣的想法都无法超越语言本身的魅力。
事实上,一些书籍表面上的主题并不是其内容的全部。本质上,书中蕴含的话题要丰富得多,比如奋斗、痛苦、成功、绝望、拒绝、爱,等等。
在《七个基本情节》(The Seven Basic Plots)中,克里斯托弗·布克认为,所有故事归结起来都源于七个基本情节:战胜恶魔、白手起家、探索、远行与返乡、喜剧、悲剧和重生。与之类似,一项研究分析了40000部小说,发现了这些故事只有6条故事线和两种类型:处于巅峰的人(人生中途处于巅峰),以及处于困境的人(故事中的角色陷入困境而后走出困境)。不过,尽管故事蓝图相似,仍有数百万不尽相同的作品。显然,是语言、写作风格和基调,而非故事本身使得每本书独一无二。
给孩子读过故事书的人或许能理解这一点。绘本的音乐性和笔触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给孩子读过《绿绵羊在哪里》(Where is the Green Sheep)或是《月亮,晚安》(Goodnight Moon),你就会发现一条单一的故事线也能对读者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下次你费力去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不妨歇一歇。让自己在文字中徜徉,看看它们能带你去向何处。平心静气地接受吧:我们也会为一本关于板球的书潸然泪下。
原文选自:赫芬顿邮报
(编译:徐璠,编辑:刘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