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私人订制》的公共意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2-18 14:35:23

北京卫视《私人订制》的公共意义

(作者:董路)北京卫视重磅推出的大型体验类真人秀栏目《私人订制》首播,这档90分钟的节目,在如今林林总总的电视综艺市场上,可谓新意十足。

事实上,电视栏目“帮普通人圆梦”的概念并不算新鲜,即使“明星为百姓诚意订制梦想”的噱头,也曾见诸荧屏;但《私人订制》在节目模式上的创新,却实属开创了国内电影和电视栏目互通互动的先河。

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电影《私人订制》,虽褒贬不一,却赢得了6亿多的票房,同时也引发了一波强劲的话题浪潮,电影下线不久,北京卫视即打造出同名电视真人秀栏目,有了借势而上、迅速吸引眼球的基础。

当然,如果仅仅凭借“私人订制”这个名字,显然无法保证栏目的品质和效果,通过第一期节目的播出可以看出,《私人订制》栏目和电影《私人订制》的理念宗旨高度吻合,更重要的是,在表现手法、内容呈现方面相比于电影不仅有继承发扬,更有拓展创新。

所谓“继承发扬”,即保持了电影的叙事风格、画面品质,众多明星的依次出场,让人目不暇接,犹如欣赏一部大片;所谓“拓展创新”,即在真实生活与戏剧演绎之间游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冯小刚的电影《私人订制》用119分钟讲述了三个人圆梦的故事,而《私人订制》栏目则是用90分钟讲述了一个人圆梦的故事,因此用足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将故事主人公的生存状态、性格个性,以及圆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矛盾冲突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跌宕起伏、悬念丛生,时而欢笑,时而飘泪——生活的五味杂陈,莫过如此。

首期节目中,一个来自农村的做过群演的小保安梦想能成为李嘉诚那样的大老板,为此不惜四年不回老家,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而明星为其“私人订制”一份圆梦计划,一夜成为了一家美容美发厅的老板,这戏码与电影《私人订制》中范伟、宋丹丹出演的两个桥段颇为相似。

当梦想真的照进现实的时候,尤其在众多明星为自己忙前跑后,“女神”林志玲又从天而降,小保安一时分不清哪儿是“梦想”,哪儿是“现实”了,惊喜连连、喜不自胜之后,就是处处碰壁,无所适从,直至“梦想”远去……

从梦圆到梦碎,残酷得一塌糊涂,这份痛楚在电影《私人订制》宋丹丹那消失在胡同里无比寂寥的背影中已清晰可见;但节目却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帮助小保安圆了另一个“梦”——将四年未见的家人接来,让他得以在炙热的亲情中从梦中醒来,回归他必须面对的现实,并且最终体会到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生活真谛。

梦圆是一种幸福;梦碎,是一种解脱,解脱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幸福——这是我对栏目《私人订制》的解读,也是这档电视栏目的公共意义之所在。

节目中的小保安是千千万万寻常百姓的代表,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不论是富足的物质还是美满的爱情,也不论是成功的事业还是潇洒的生活,这是异常朴素的人之常情,只不过,你的梦想是否真的切合实际?你是否真的具备了实现梦想的条件?你的梦想最终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关乎梦想与现实的问题,往往被很多“有梦的人”忽略了,进而让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梦想”反而成为了生活道路上自设的“障碍”——不仅与梦想越走越远,甚至与现实也背道而驰。

《私人订制》恰恰是一面镜子,电影般的精致画面所折射出的真实生活,在观看别人的圆梦之旅的时候,得以让围观者学会反思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反思,是更清晰地自我认知的开始。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卫视《私人订制》栏目深刻而宝贵的公共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