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中华与恩师刘大为先生
邹中华与恩师崔开玺先生
邹中华与恩师林凡先生
中华紧紧抓住天赐良机,为期三年的学习中,在刘大为、崔开玺、张欣若等名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中西方美术史、基础理论、素描、色彩、写生与创作等。与此同时,为了追求长远目标,主动到企业管理出版社、长城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等多家出版单位担任美术编辑,做文学插图和封面设计。
中华十分重视美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对中国油画的领悟达到了业界的前沿。中华认为,中国的画家,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胸怀祖国,讴歌人民、民族、历史、正义、真理,是笔墨赋予画家的天职。在校期间,他撰写了《烽烟散去真情在》——著名军事油画家崔开玺作品赏析。中华在文章中,以自己独特的理解,站在文化、历史、人道主义的高度,对作者以战争为题材的油画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分析,以独特的笔触将读者的审美情绪自然引向对战争的批判,对和平的渴望。鲜明指出,不忘历史,珍惜当下,正确理解死亡与生命的要义,达到文学与心灵的共鸣与震撼,提升了人们对战争油画的传统理解。此文在《人民日报》发表后,中国油画家协会副主席朱乃正对该文给予高度评价,并挥毫写下“烽烟散去真情在”。崔开玺教授万般感慨地说:“中华不仅改变了我的思维,而且提升了我作品艺术价值”据此,比利时邀请崔开玺教授在该国举办了“正义与和平个人画展”,使中国油画又一次走向了世界。
文章合为时而著
中华自小就立志当一名优秀的画家,然而生活告诉他,仅有热爱是不够的,琐碎的生活也许会使人黯然目标,湮灭了理想,追求世俗的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但是,功夫在诗外,有造诣、成就的人就要自觉地接受生活的磨洗,以生活的深刻练达、洞察去反映艺术。在生活实践中,中华始终把“画”作为人生和艺术的目标,视作“彼岸”,将从事写作、新闻、收藏、鉴赏等视作到达“彼岸”的舟,并乐此不彼。
中华在系列名人专访创作中体味到,应将“爱祖国、爱人民”作为立身立艺之本。为此,采访了万里、薄一波、程思远、杨成武、王平、张爱萍、吕正操、叶飞、肖克、孙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中外名人共五百多位,每一篇都是被采访者人生的总结。每次采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让他感受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并深受教育,这为中华走向画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华善于发现时代的火花,深入挖掘生活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为此,采访了中国第一位奥运会世界冠军许海峰,中国第一位奥运会女子世界冠军邱钟惠,中国第一位蝉联奥运女子乒乓球全能冠军邓亚萍等多位在新时代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后起之秀。中华始终把采访过程当作自我学习与提高的过程。聚焦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宣传借鉴他们的优良品质和不辱使命、励精图志、为国争光的伟大精神。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像层叠的画章铭刻在中华的脑海里。
中华的足迹,以画心为原点不断地向各方延伸。这些年来,他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向社会推介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在采访李双江、白淑湘、袁世海、胡松华、蒋大为、宋祖英、谭晶等文艺名人时,用笔端的优美文字讴歌艺术家身上闪光点,以此反映伟大的时代,为广大歌迷深刻、全面地了解艺术家的人生和作品的创作做出了贡献。
每一位被采访者就是一支优美的旋律、一首壮丽的诗篇、一座高昂的山峰、一幅壮阔的画卷,通过中华的笔墨呈现在读者面前。
游神高范铸新风
中华恪守艺德双馨之道,怀着火热诚挚的心一次又一次受到艺术界老一辈艺术家的关爱。中华把足随高步和广结圣缘作为登向画坛颠峰的一项战略任务。努力亲近大师,并从他们的思想与笔墨中汲取养份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