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卡背后的历史文化

作者:爱新闻 耿媛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12-30 15:06:13

棒球卡背后的历史文化

一张印有波士顿红袜队外场手特力司(Tris Speaker)的棒球卡,大约1910年出产于美国烟草公司(AmericanTobacco Company)

直到那时,美国男孩们都痴迷于收集卡片,Topps更加剧了这一“卡片情节”。这些出生于50年代的孩子们到了70年代变成了成年人,他们有了大把的钱,都花在买卡片上,还有大量与“棒球怀旧”相关的借口来辩解这一行为。作家戴夫·贾米森(Dave Jamieson)就这一时期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并在其2010年出版的《Mint Condition: How Baseball Cards
Became an American Obsession》一书中做出了解释。一名早期收集者告诉贾米森,他打出一些分类的广告,让孩子们卖掉他两周以来收集的卡片,仅仅这一交易就让他赚了一万美元。充满热情而又见多识广的收集者不在少数,但卡片价格大幅浮动,套利交易泛滥猖獗。

另一个50年代出生的孩子纠正了这一信息失衡。统计学教授詹姆斯·贝克特三世(James Beckett III)对伯杰早期发行的Topps卡片有着美好的回忆,他注意到了大家普遍对价格十分疑惑。因此他于1979年出版了一份目录《美国棒球卡价格指南》(the Sport Americana Baseball Card Price Guide),为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贝克特指南》(Beckett guides)提供了素材。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里,这些目录为卡片的价格加以定义,被年轻的收集者们推崇为圣书。

贝克特推出第一版指导后,卡片市场变得“稍稍”理智一些。就算在1981年Topps在一场反垄断官司中败诉,诸如Fleer等竞争对手涌入市场,卡片还是十分稀有,有一些价值高达数百或数千美元。甚至有些人把棒球卡视作资产;《华盛顿邮报》称这些卡片为“怀旧期货”,称它们尽管存在风险,但不会像其它可收集的“通胀对冲资金”那样贬值。卡片市场充斥着成年人,过高价格把孩子们排除在交易之外。到了90年代中期,孩子们纷纷寻求便宜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