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戏剧的嘉年华:2014年多元世界“初体验”

作者:李静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12-31 09:44:30

2014年犹如一个休止符,使中国戏剧在持续市场化的高歌猛进中,突然进入短暂的“艺术本位”时间。“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成批空降大师名作,各种“国际戏剧邀请展”纷至沓来,民间力量弥补国有院团之不足、精心运作精致戏剧,随着微信普及,众多戏剧公号纷纷上线,在促进公众戏剧认知上功不可没。与此相对的则是本土原创的继续低迷,观演关系事件时有发生。这场几乎蔓延全年的国际戏剧嘉年华,中国戏剧、戏剧人和戏剧观众究竟从中得到了什么?他/它们自身如何呈现,又如何自我反观?这是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师来仪以技致道

本年度最大的戏剧事件是“戏剧奥林匹克”,“戏剧奥林匹克”最大的焦点是几位戏剧大师——希腊导演特尔佐布罗斯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以荒寒沙漠、隆隆枪炮、演员非常的身体形态和气息呼喊,实践他以希腊悲剧观照当代危机的理念;日本导演铃木忠志在《大鼻子情圣》和《李尔王》里,以西方戏剧经典、日本古典情境、西洋音乐、多国演员的各自母语、日本能剧和歌舞伎的形体与发声方法,进行跨文化异质元素拼贴,彰显“铃木方法”要义,呈现西方阴影下主体空缺的东方心灵;意大利裔丹麦导演尤金诺-巴尔巴的《盐》并非实践其“戏剧人类学”的典型剧目,但那象征爱之眼泪的结晶、如帘幕般倾泻而下的“盐”意象,女主角激情的独白、吟唱与狂舞,男主角多种乐器、多国民间乐曲的弹奏、意味深长的沉默和角色转换,让人领略到欧丁剧团的神奇魔力;美国导演罗伯特·威尔逊在贝克特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碟带》中饰演孤独老人克拉普,他在雷雨交加之夜以佯装的兴致勃勃和居高临下,倾听并鄙夷着三十年前沮丧的中年自我讲述灰暗青春,于是他的老年-中年-青年,三个时间维度在这倾听的瞬间共存于同一时空,同样地荒败孤独、不甘沉沦却又无能为力,现代生命的存在之悲,就这样外化于幽暗寂静、时有雷鸣的环境和老人那张抹成白色、看不见表情的脸;俄罗斯导演尤利·留比莫夫的《群魔》则是此次戏剧奥林匹克最激动人心的戏剧——布莱希特式的叙述和表演方法,时空的自由转换,舞台的极简和隐喻,音乐的结构性贯穿,让这部几乎完全“摘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原作的碎片化作品有着浑然天成的磅礴美感,成为“虚无主义者毁灭俄罗斯”的舞台史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