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要全方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还有其他什么方式吗?
左东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让青少年在网络上学习。课堂外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读书会就是很好的方式。但必须把课程教育和这些文化渗透结合在一起,全方位进校园指的是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环境,但仅仅营造氛围是不够的,仅仅有课堂教育也是不够的,需要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记者: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各个学段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此您们有什么建议?
张思锋:作为市级教研部门负责人,我认为在区域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并指导各校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符合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结合课程改革,开发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教学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注重实效。
第二,要挖掘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和音乐、美术等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加强课程整合的研究,使之适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
第三,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把中华民族勤劳、仁爱、孝亲、坚强、包容、朴实和自省的美好品格教育融入其中。利用各种形式,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第四,尽快补充和调整现有教师知识结构,通过培训等手段尽快使现有教师短时间内适应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结合学科特点,组织语文、思品、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等学科通过课堂教学,统一开展相应的传统文化教学。
第五,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尤其是中考和高考中充分发挥考试导向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考试中,并在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中予以体现。
第六,在学校切实推进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化外为内,让文化真正重生。
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应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统一安排,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
左东岭: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等每个阶段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容,但是最好能分解成可操作的东西,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习阶段来制定。比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可以吸取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些经验,一是把一些很重要的很优秀的篇章先背下来,二是先把汉字写好了。这个阶段以背诵和临摹为主。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把一些中国古代经典中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到了初中的时候,建议开经典导读课。现在很多人文科的学生说没读过《红楼梦》,可以在初中的时候把四大名著先读了,这样就会有比较好的基础。高中时候可以以选修本为依托,读精选出来的最经典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到了大学,就可以以原始经典作为他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经典并不是凝固的。在清代,小说是上不了台面的,但《红楼梦》却成了经典。所以,我们需要重新界定经典的内涵。把这些筛选出来的经典有效传播给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经典嵌在脑子里以后,对一个人人生目标的确定,对一个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一朝一夕的事,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是全社会的事。但是,学校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学校教育走入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