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二:自然化学进程造就影像
如果说暗色印迹源自布料纤维的颜色加深,那么成因又是什么呢?新墨西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in New Mexico)的雷蒙德·罗格斯(Raymond Rogers)是裹尸布科学检测的老前辈,他在2002年时认为,一个简单的化学转换就可以找到答案。他提出,中等温度,大概40摄氏度(104华氏度),足以让棉纤维表面可能存在的糖碳水化合物褪色。他从验尸官处得知,一具高热或脱水而死的尸体可以短暂达到这个温度。这个过程不需要奇迹,罗格斯坚持道。他的想法平淡无奇却非常可靠,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提供的证据可信度不高,因为这个现象并不适用于每块裹尸布。
另一种说法认为,纤维改色是由纤维与遗体散发的某种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导致的。法国生物学家保罗·维尼翁(Paul Vignon)在20世纪初提出,这种物质可能是汗液中尿素分解出来的氨。这个说法也不可靠:若真如此,影像会糊成一片。1982年,生物物理学家约翰·迪沙佛(John DeSalvo)提出,这种物质更可能是汗液中的乳酸。这种化合物是植物叶片形成沃尔克林格图像(Volckringer images)的因素之一。植物叶片长期夹在书页之间,其中物质会渗透出来,与纸页纤维发生反应,生成暗色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