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的神秘起源

作者:爱新闻 杨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10-19 16:16:17

破折号的变革

随着阿里斯托芬圆点法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作者们开始对其进行延伸。有些人受到格里高利圣歌(Gregorian chants)的启示,借鉴音乐符号,创造出了新的标点,如punctus versus(中世纪表示句子结束的符号,相当于如今的分号)和punctus elevatus(“;”颠倒后的形式,演变成了现在的冒号),这些标点表明了语调以及语法意义的变化。另一个新标点,即问号的前身,在拉丁文中被称为punctus interrogativus,用于表示问题,同时传达一种上升的音调(与之有渊源的感叹号直到十五世纪时才出现)。

最初孕育标点符号的那三个圆点不可必免地受到了影响。随着其他更具体的符号渐渐出现,低点、中点、高点之间的区别也逐渐淡化,最终它们变成了一种简单的点,可以放在句中任何地方,表示任意长度的停顿,混杂了逗号、冒号和句号的功能。这种不起眼的圆点也曾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压力,十二世纪时,意大利作家彭冈巴诺(Boncompagno da Signa)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标点符号系统,它只包括两个标点:表示停顿的斜杠(/)和表示句子结束的横杠(—)。彭冈巴诺的破折号命运不明——也许就是表示插入成分的破折号的前身,比如这句话前后的短横,也许不是——但斜杠(即拉丁文orvirgula suspensiva)无疑是个成功。它相当简洁,而且在视觉上易于辨别,于是很快就取代了阿里斯托芬体系中最后那些还在被人延用的符号,被当作一种通用的逗号或停顿。

标点符号的神秘起源

表情符号(emoji):新式标点符号?图片来源:Emoji

说到这儿,你会发现,标点符号家族已然成员满堂:古希腊圆点、冒号、问号、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其他符号,以及后来形成的斜杠和破折号等。十五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印刷出了42行《圣经》,标志着铅字印刷术的诞生,此后标点系统就不曾增加过新成员。不过,以上标点似乎已能完全满足写作者的断句与表意要求,不知算不算得上是一种安慰。50年内,我们如今使用的大多数符号就被铅字印刷术牢牢定了型,再也没有变化:古腾堡的斜杠位置下降,再加上轻微的曲线,就变成了现代的逗号,只不过依旧保留了古希腊时的名称;分号和感叹号分别与冒号和问号融合;阿里斯托芬的三个圆点只有一个幸存,就是如今的句号。此后,随着印刷术渐趋标准化,标点符号再也没有发生过演变。

直到现在,计算机的普及程度逐渐超越了过去的印刷机,标点符号又再次显示出活力。十五世纪的普通作者也许能轻易认出电脑键盘上的标点符号,但他们可能会对电脑屏幕上的各种表情符号多少有些惊讶。事实证明,标点没有死;它只是在等待可以作为跳板的下一波科技浪潮。现在,我们已经迎来了这股浪潮,再次轮到我们读者和作者决定,在今后的两个世纪中,究竟该如何断句。

本文作者:基思·休斯顿,著有《可疑的字符》(Shady Characters)、《标点秘史》(The Secret Life of Punctuation)、《记号及其他印刷符》(Symbols & Other Typographical Marks)。

标点符号的神秘起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