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青年文化鼎盛之年

作者:爱新闻 万淑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1-07 16:56:39

1966年:青年文化鼎盛之年

一种震撼人心的疯狂的声音詹姆士•布朗。

流行音乐是新的天堂。地下音乐教父卢•里德(Lou Reed)那时意识到这是他这一代人的舞台:“音乐是唯一活着的,有灵魂的东西。”Aspen杂志的罗伯特•谢尔顿(Robert Shelton)对此表示认同:“这个新大众文化的时代潮流推着我们前进,我们身在其中且深受影响。在这个需要探索的时代,有许多航海家,但他们都缺的是音乐诗人们那种带领流行音乐迈向新方向……向大众传达一种前卫的人生哲学,深化年轻大众们理解的勇气。”

许多由这些“音乐诗人”所创下的纪录仍然值得一提。其中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海滩男孩乐队的《共鸣》,它是在法庭内录制的,制作时间长达七个多月,专辑总时长达60小时,合计共花费5万美元。这是一张集技术和情感于一体的唱片,它既世俗色情又超脱灵魂。整张专辑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融合的时刻,能重新把流行文化带向正极。

关于1966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所有事情都不太正常,我们仍然可以在当年的唱片中听出这样一种感觉:音乐还和许多在流行文化泡沫之外的东西紧紧联系着,而它的听众们对一现象也表示理解。这一年,大胆的创意和实验在大众市场和青年文化中极受欢迎,与之对应的反应也是变化极快的。

1966年:青年文化鼎盛之年

对跳舞的痴迷。

年轻人越是活跃,成年人们就越是退后。在这一年的夏天,世界上最有名的流行乐队与这些不变势力进行对抗:东京(Tokyo)的恐外右翼反对者、马科斯总统(President Marcos)的代理人对别人所谓的侮辱进行身体上的报复;美国南部的电台主持人因不满翻印约翰•列侬(John Lennon)说甲壳虫乐队“比耶稣还要受欢迎”的言论,而组织抵制,威胁这支乐队的巡演以及发动“烧死甲壳虫”(“Beatle Burnings”)活动。

事态从积极转向消极。甲壳虫乐队似乎变成了避雷针一样的存在,这几乎和他们的音乐没有半点关系:他们变成了那些抗拒改变的人的眼中钉。8月,作家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公开表明“‘甲壳虫乐队’一贯无视别人对他们的成见和偏见,他们所标榜的打破旧制深深吸引了我,正如他们也吸引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怀疑者一样。”但是这个打破旧制的行为也存在危险。就好像莫里斯从他以为年迈的旧友那引用的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会告诉你甲壳虫乐队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他们没有得到人们的尊重。”